3位侨界人物荣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政务   2024-09-30 11:29   云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后,建党、建军“逢五、逢十”周年也有类似活动。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颁发“七一勋章”,在建军90周年、95周年颁发“八一勋章”,分别象征党和人民军队的最高荣誉。2018年之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也被陆续授予“友谊勋章”。再加上记载国家勋章获得者名录及其事迹、贡献的功勋簿。“五章一簿”组成我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主干。

3位侨界人物荣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永志不忘强国梦

王永志,原总装备部“921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或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一个贫寒的农家。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眼看着美国飞机频繁骚扰辽东,原本想做农学家的他意识到,有国无防是不行的。因此,他立志报考并在1952年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在被派往莫斯科学习期间,因为国家需要,他又毅然决然改学了火箭导弹设计。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立即投身于我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王永志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国防科研和载人航天事业中,将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前进的方向,不仅让中国拥有了抵御外敌的国防重器,也让国家拥有了运输卫星的巨擘天梯,更让中华民族实现了千年飞天梦想,同时也为中国载人航天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王永志曾说,国家的需要就是他们的理想、志愿。宇宙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尽期的。你回头再看,可能我们已经干过的事情,那算不了什么了,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2024年6月,这位书写传奇的92岁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而他挚爱的事业却依然在浩瀚苍穹熠熠生辉。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忠贤:初心不改 超越不断

超导电性是重大科技前沿,有望为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变革。在人类开展超导研究的百余年中,出现过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这两次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新民。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浓厚科学氛围熏陶下,他立志科学报国。1964年,赵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被派往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此后,他在高温超导领域耕耘至今。

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后,荣誉和奖励接踵而至。赵忠贤淡然地说:“荣誉归于国家,成绩属于集体,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科研路上,他没有止步,依旧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里。时至今日,年逾八旬的赵忠贤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经常去实验室,了解最新研究进展,给予指导和建议。“期望有一天,由中国人发现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赵忠贤说。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黄大年:探索创新 至诚报国

黄大年生前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全职回国,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党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黄大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黄大年195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进入应用地球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24岁的他为同学留言写下了“振兴中华 乃我辈之责”。怀揣强国理想的黄大年,1992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毕业后返回母校工作。次年,为了学习和掌握世界前沿技术,他再次前往英国留学,并逐渐成为研究地球物理领域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科学家之一,成就斐然。2009年,当得知祖国需要时,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从英国剑桥回到祖国报效。2010年开始,黄大年先后担任国家深地计划中“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和863计划“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项目科研重任,为祖国巡天探地、潜海铺路锻造利器。2016年6月2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项目正式通过评审验收,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中国从此进入深地时代。

黄大年曾在给母校的一份工作自述中写道:“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那就是祖国高于一切。”在生命的最后7年,黄大年带领400多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和国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END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丨中国侨联
编辑丨陈中海
校丨陈敏
审核丨李思娴 王姗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昆明市侨联
昆明市侨联工作平台,宣传昆明市侨联工作,为全市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