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底,由国管局主办、中国社科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和行动举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国管局、中国社科院、国家数据局、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负责同志致辞,中直管理局负责同志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专家和上海市、重庆市等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负责同志百余人,聚焦“机关事务理论研究”和“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深入研讨交流。
参会代表一致表示,要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和要求,着力挖掘、深入研究机关事务领域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问题,按照资产、服务、经费三大版块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学科基本框架和体系,助力推动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现刊发部分参会代表撰写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六届机关事务理论研究暨政府运行保障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对推动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我们对会议精神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资产管理在机关事务工作中具有重要位置。首先,资产管理直接关系到机关的整体运转效能。通过科学、精细的资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资产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登记和维护工作,更是机关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其次,资产管理对于保障机关基本运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合理的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够为机关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从办公设施到交通工具,从信息设备到基础设施,每一项资产都直接影响机关的日常运转和服务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质为实物资产管理。依托实物资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实物资产不仅是服务的载体,更是服务质量的直接保障。从服务内容来看,实物资产构成了机关事务服务保障的物质载体,办公用房、公务车辆、会议设施、信息设备等,都是提供高质量行政服务的基本条件。从管理特点来看,实物资产管理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是一项非常具体细致的工作,不同类型的实物资产各有特点,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必须分门别类进行专业化管理。
(三)未来实物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与优化管理机制。实物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进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最大化。这一过程需要从多个维度系统性地推进创新:首先是管理理念创新,突破传统的静态资产管理思维,转向动态、全周期、价值创造导向的管理模式;其次是制度创新,构建更加灵活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快速响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最后是技术创新,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资产管理的精准性和透明度。
结合研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兰州大学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将立足国有资产管理实践,拟定下一步研究思路,为机关事务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在研究目标层面,下一步计划构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路径。即通过系统性、多维度的分析,厘清资产管理各环节中,各个部门的职能边界与潜在冲突,识别和重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最终通过对职能边界的精细梳理和系统性重构,建立一个更加高效、透明、协同的资产管理绩效路径。
(二)在理论分析框架层面,旨在为资产管理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资产管理分析框架。以资产类别为基础,以全生命周期为时间维度,以内外部主体职责为协同机制,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视角。分析框架的核心逻辑是:针对不同资产类别,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厘清各个主体的职责,从而精准识别各类别资产在各生命周期中存在的可能的绩效提升路径。
从资产管理的流程看,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研究视角,对每类资产的权属、配置、使用、维修、处置等全流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追踪和分析。这不仅要关注资产的静态存量,更重要的是追踪资产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实现、资源配置和效能发挥。
从资产管理的职责看,将资产管理的主体划分为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内部主体主要包括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使用单位、财务管理部门等,而外部主体则涵盖审计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等。通过梳理这些主体在资产全生命周期中的职能定位、权责边界和互动机制,深入揭示资产管理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
该分析框架旨在通过对各类别资产、全生命周期和内外部主体职责的系统性研究,揭示资产管理中的关键要素、潜在效率瓶颈和优化路径。其不仅停留在描述性分析,更致力于通过深入剖析内外部主体的互动关系,找出提升资产管理绩效的关键杠杆点。
例如,以房产管理为例,从管理流程来看,将追踪房产从获取、配置、使用、维修、改造和处置等全过程管理流程,并从每个管理流程出发,深入分析其涉及的内外部主体的具体职能,厘清各主体的职能边界。如各个主体在房屋维修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其是否构建了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应该如何在制度、组织以及职能方面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整体绩效水平。因此,该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资产管理研究范式,它超越了传统静态资产管理视角,通过资产类别、全生命周期和内外部主体职责三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揭示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政府资产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路径。
(三)在具体实践路径层面,绩效路径的实现需要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变革。通过制度创新、职能重塑和机制优化,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高效、智能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生态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从“管家”模式向“价值创造者”模式的根本转变。这需从制度、职能和实施机制三方面采取行动实现绩效路径。
第一,制度层面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全面性的制度安排,确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战略性、统筹性地位,构建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治理体系。赋予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权,包括资产的战略规划、配置、使用、调配、监督和处置等环节的最终决策权。打破传统的分散化管理模式,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资产管理的指导和监督职责,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资产管理协同机制。
第二,职能优化层面的核心目标是重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明确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作为资产管理的战略性、统筹性主体,赋予其整体性资源配置权,打破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构建“大资产”管理格局,实现资产管理从分散到集中、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享有,一是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不动产权属统一登记的基础上,确立国家对资产所有权地位和权益;二是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作为资产的管理权代理人,统揽资产配置、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现资产管理的集中统一。
第三,实施机制层面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包括资产配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协同治理机制、动态调整机制等。重点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资产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从注重数量管理向注重价值管理的转变、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的转变。资源配置机制是机关事务管理的核心环节,核心目标是实现资源精准、高效、动态配置;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的前提在于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资产管理平台,实现资产信息的全面、实时、动态监测;完善协同治理机制需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协同治理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资源管理战略和规范。
来源:国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