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民生   2024-11-19 16:17   河南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要从宏远的历史纵深中找准基点,从壮阔的世界经纬中找准优势,从我们自己的发展中找准坐标,把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两个结合”,再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系统阐述“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赓续传承的规律和机理,为中华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积蓄新的发展动能、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和广阔实践路径。

以旧邦新命实现文明更新。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薪火相传。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在特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文明蒙尘”的历史意识,具有毛泽东讲的“光复旧物”的坚强决心,始终不忘民族复兴使命,坚持自力更生与自信自立,坚持“两个结合”,才可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传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自觉自信推动文化繁荣。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从来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李大钊强调“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到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我们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国情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二为”方针,把批判与继承辩证地统一起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采用“中国文明的复兴”的提法,提出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入新世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重要经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以创新创造深化规律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须臾不可缺少的必需因素,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和立身之本、魂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根脉所在,二者内在融通、相互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从意识形态这一文化的内核开始,扩展到文化本体层面,再延伸到国家现代化层面,最后提升到文明更新和创造层面,深入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和方针政策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了新征程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基本原则和“七个着力”的明确要求,把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推进到了新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面向未来,我们要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现代化是多维度的,不是单向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的积极成果,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社会治理的进步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形成的生态制度和生态观念。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分别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抓住思想文化这个文明体的内核灵魂。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方面,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观察和理解中国。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另一方面,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客观把握和了解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告诉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要采取封闭或孤立的立场,把中国和世界割裂开来,而是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既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又要一体推进制度文明进步、价值观提升和行为方式的文明化。推进制度与文化互为依存、相融共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传承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将“文明”价值观化为“文明”行为方式。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文明”价值观化为“文明”的行为方式,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价值要求植入群众心中,让文明因子日用而不觉,形成既宏大又精细、既统一又多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格局新气象。

坚持胸怀天下,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携手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交流互鉴是一种世界历史的演进方式。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从大约4000年以前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到波斯帝国继之而起,再到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范围,彼此遥远的东方和西方冲破地域束缚,开启真正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进程。历史经验表明,文明不可能在孤立和隔绝状态下获得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大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加深。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向世界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从主场外交、国事访问到多边舞台,从与多国互办文化旅游年、合作开展考古研究、开展经典作品互译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中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行动有目共睹。

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局限不可避免。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率先走出现代化道路,创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随着资本主义的演进,社会分化无法克服,右翼民粹主义崛起,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形式自由本身遭遇否定,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逐渐暴露,全球面临日益深重的和平危机、治理危机、生态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发展的国情和历史方位,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发展过程极为艰难。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党之大、大国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战争、殖民、掠夺的老路,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性超越,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遵循。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引领。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新安县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在看”和“”。

你喜欢


了解更多新闻资讯 ,请关注“新安融媒”微信公众号!

责   编丨李丹丹      编丨王    毅

监   制丨刘    方   总监制刘小江


在看点这里

新安县发布
向社会公众发布政府权威新闻信息,客观、全面、准确地报道新安,展示美丽新安的崭新风貌和迷人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