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入殓师走红网络,16岁入行,不吃肉,不参加婚礼,不碰婴儿……

文化   2024-10-16 18:48   广东  

最近,一位00后入殓师的走红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其他博主的评论区,大家纷纷留言“给我吃一口”、“借你的手化个妆”等花式夸赞,但在她的评论区,却变成了:“汤姐,你能帮我把老板火化吗?”、“找你入殓,能打折吗?”

谈到入殓,往往让人感到沉重,但如今这种职业似乎变得“普通”起来。随着社会对死亡话题的逐渐开放,人们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甚至开始用幽默的方式去讨论这个原本严肃的职业。

01


很多人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初步印象,常常来自于日本电影《入殓师》。影片通过一个个“告别”的故事,展示了这一与“人生最后阶段”紧密相连的职业,营造出肃穆而温暖的氛围。主人公经历了不敢提及自己工作的阶段,最终与自我和解、与家人和解的过程,深刻而动人。
这与汤汤的经历有些重合。她在大学时选择了这个“冷门”专业,因为她无法做到时时刻刻积极向上。在亲戚询问她的职业时,她常常用“学美术、学设计、学销售”等话语来搪塞,虽然这并不完全是谎言。她确实在学习各种技能,只不过用途不那么常规。比如,书法是为了写挽联,风景速写是为了画墓地示意图、设计墓碑,而销售技能则是为殡葬服务的营销。
此外,汤汤和其他学生一样,甚至更加注重体能锻炼。因为将来为主人家抬棺、捧骨灰盒时,万一出错可不是小事。
毕业后,汤汤选择入职殡葬公司,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这个需要“身兼多职”的行业中,她的专业知识让她游刃有余,化妆、主持、插花等各种任务都能应对自如。她对自己的角色接受得很快,将入殓师视为“普通的工作”,也会像大家一样经历职业病。例如,逛街时看到漂亮的花,她会想这是否适合用于葬礼。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工作中也会看到人生百态,在帮助逝者收敛遗容后,获得家人的感激。然而,她往往下意识地躲开这种情感。
虽然许多网友对她的短视频产生了兴趣,但她认为,如果共情能力过强,其实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过多的情绪不仅可能影响专业性,还可能给沉浸其中的人带来创伤。没有同理心不行,但过于敏感同样不可取。
汤汤的理想状态是将入殓师视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不妖魔化也不神化。通过短视频与更多人分享相关知识,这也是她与这份职业的一种和解。
当她用调侃的方式与粉丝互动时,这种“和解”在普通人中蔓延开来。选择以平常心看待死亡,而不是一味回避,真正了解“殡葬”,反而没有那么可怕。

02


汤汤并不是唯一一位从事殡葬业的00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这个行业。有人是因亲人离世而对不专业的殡葬团队感到失望,进而决定投身其中;有人则在送别敬爱的老师时,发现逝者脸上的淤青未被遮住,从而萌生了进入这个行业的念头。还有人因机缘巧合,16岁就进入殡葬行业,或者是继承家业。
这些年轻从业者都听闻过行业的潜规则,比如“不主动说自己的职业”、“不跟别人握手”、“不参加婚礼”、“不抱刚出生的婴儿”等等。
法医、入殓师等与“死亡”打交道的人,一直以来都不被广泛接受,人们本能地回避与死亡相关的事物,这让这一行业蒙上了神秘色彩,充斥着各种传闻。
虽然有人说殡葬管理专业100%就业,或高薪诱人,但许多信息往往是夸大的。
实际情况是,殡葬业的薪资与其他行业一样会有所浮动,取决于地域,尤其在小城市并没有那么高。而且,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业务能力。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殡葬业只是一份工作,与厨师、司机、白领并无二致。只是,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人生的百态,见证世态的炎凉。与逝者打交道的同时,他们也需要面对家属的各种情绪和需求。正如电影所比喻的,入殓师是“种星星的人”,在离别的时刻,他们所抚慰的其实是生者的心灵。虽然普通、平凡,但他们的存在却在无形中散发着温暖的星光。

03


如今,年轻一代对“生死”的看法正在悄然改变。他们不再避讳死亡,也不再将身后事视为禁忌,反而开始轻松地讨论这些话题。
比如,他们会认真探讨“墓志铭”的内容,讨论“死了么”APP的功能,
甚至考虑“第二碑半价”的可行性,还会列出葬礼的歌单。
在他们的身上,死亡似乎变得轻盈。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不再令人避之不及,反而引起了好奇。谈及“生命最后时刻”,他们表现得平静而淡然。这样一来,死亡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生命旅程的一个自然阶段。最终,活在当下、减少遗憾,才是最有意义的命题。这样的态度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也使得对死亡的理解更加深刻。


学习经典古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赏名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