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候鸟迁徙路上的守护者

文摘   2025-02-08 10:16   北京  
冬日暖阳下,安徽天长市石梁镇孝庵村东头的湿地中,水波粼粼,成群的天鹅或低飞盘旋,或觅食嬉戏,跃动着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这100多亩的湿地是一块藕塘,塘里有很多小鱼和莲藕残渣,适合候鸟在此栖息和觅食。”孝庵村村支书王呈林告诉记者,春节前后,不少摄影爱好者和市民会来这里打卡。

  王呈林说,今年来此栖息的除了天鹅这样的“老客”,还有白鹭这样的“新客”。

  为了守护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平安越冬,当地村干部向村民发放爱鸟、护鸟知识宣传单,普及保护候鸟的重要性;组织村民进行巡逻,实行重点时段巡护值守,建立“地有人巡、鸟有人管”的候鸟保护网络。

  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村民陆杨每天早上8点会准时来到湿地巡逻,到10点半回去休息,下午3点再过来,一直待到5点多。“重点是要防止网捕和投毒,一旦发现这些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向村里报告。同时,要实时清理水体垃圾,以免被候鸟误食。”陆杨说。如今,像他这样的候鸟巡逻员在孝庵村有30多名。

  “天鹅通常没有肉瘤,喙部一般是黑色或者橙色,腿和脚是黑色的,而自家养的大鹅头上有肉瘤,喙和脚一般是红色的。比起大鹅,天鹅更喜欢安静的湖泊和干净的河流。”陆杨笑称,“自己已经成为‘半个’候鸟专家。”

  候鸟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它们的迁徙亦是对沿途生态环境的一次“体检”。

  “这几年,我们着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可降解地膜、高效低风险的绿色农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村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王呈林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候鸟来孝庵村休憩,天鹅也从“稀客”变成了“常客”,来此越冬的天鹅数量已经从5年前的20多只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只。

  候鸟,恰如一面镜子,折射着地方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之变。

  岸坡滩涂留有足够的缓坡,水边种上芦苇、水竹、香蒲等,给候鸟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加强候鸟迁徙路线监测力度,设立观测站点,动态掌握候鸟迁徙信息,确保迁徙安全……在安徽,各方正合力守护候鸟的迁徙路,擦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底色。

  “候鸟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信使’,我们将继续用心守护,为这群‘信使’迁徙保驾护航。”王呈林说。

来源:新华社

记者:魏玉坤

编辑:王爽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信息公开、新闻宣传、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重大政策,提供政务服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