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叫着是挺响亮,可有没有“实惠”一点的东西呢?
“咱们与查干沐沦苏木一直都是守望相助的关系,这些年大家互相帮助,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两地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团结园子’故事。”在林西县官地镇龙头山村62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郝俊和一边给记者倒着飘香的奶茶,一边笑呵呵地说。
谈话,就从“团结园子”的故事开始。
在上世纪物资匮乏的年代,官地镇许多刚出生的小孩因母亲奶水不足饿得呱呱叫。查干沐沦苏木的牧民听说以后,就把自己家里最珍贵的牛奶、羊奶拿出来给孩子们。后来官地镇为了答谢这些牧民,帮助他们种植蔬菜,还专门腾出20亩地,手把手地传授技能。如今,那块象征两地村民互相帮助的田地,被亲切地称为“团结园子”。
“‘团结园子’的故事要一代代讲下去。”郝俊和说,时至今日,民族团结精神依然在查干沐沦河两岸传承赓续。
说起两岸的互助故事,查干沐沦苏木毛敦敦达嘎查的哈斯巴根仍记忆犹新,哈斯巴根回忆说,父亲从小就经常带着他到河对岸帮着村民干些力气活,这里的村民也会到嘎查帮助我们打草装草,一来二往,友谊就更加坚固了,也结下了许多干亲,情谊越来越深厚。因为两个村地域相连,毛敦敦达嘎查的牧民还搬到了龙头山村居住,成为了龙头山村的“本地人”,不仅享有土地,还学会了种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虽然隔着一条河,但大家关系特别好,遇到什么事大家互相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说起两岸群众的感情,秀青深有感触。她说,2004年,从巴林草原嫁到了官地镇杨家营子村。当时吃水难、房子破、路不平、手机没信号、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交流不便,这是她对这个小村的第一印象。
但这个外来的媳妇并没有气馁,从小就喜欢针线活的她一次偶然听到笤帚苗手工编织的消息,她眼前一亮,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去参加笤帚苗手工编织技艺培训班,决心把这门技艺学到手。
从当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从当初的几个小时编织一个到后来一个小时编织几个,秀青付出了不少心血。“只要是她认准的事,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会一直向前走!”在丈夫孙晓存的眼里,妻子秀青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秀青把笤帚苗手工编织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姐妹们,在她的带动下,杨家营子村掀起了笤帚苗手工编织的热潮,小小笤帚苗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和“摇钱树”。2019年,依托官地镇党委政府致力打造“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新模式,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帮扶下,秀青与丈夫孙晓存成立了林西县亿兴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笤帚苗手工艺术品“加工—培训—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杨家营子村和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编织的笤帚苗手工艺术品不再愁销路,巧手编织真正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当记者问起她家的收入时,她摇摇头说,“不多不多,一年几万元钱。”这时随行采访的镇党委的一位同志说,“差不多有二十万吧?”她不置可否地“嘿嘿”笑了……
其实,在查干沐沦河两岸发生的互助故事多着呢。2022年龙头山村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区,可为两岸各族群众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查干沐沦苏木岗根村的苏日娜就是其中之一。尽管生活在查干沐沦苏木,但她在官地镇龙头山村食用菌基地已经工作3个年头了。“离家近,工资高,一年四季都有活,一年挣个两三万不成问题。”苏日娜告诉记者,自入秋以来,她就没有歇过,虽然忙,但她觉得日子很有盼头。
像苏日娜一样,在龙头山村食用菌基地常年务工的村民有60多人,到季节性用工高峰期,务工的人更是达100余人。随着官地镇食用菌产业一年年不断发展壮大,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到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帮忙干活,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蜿蜒的查干沐沦河水静静流淌,河两岸一个个民族团结故事被传颂出草原,走向全国……
全媒体记者:李震宇
赤峰日报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使用本公众号原创文章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