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医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挚友之一。
由于家人在医疗系统有过工作经历,他们时常会跟我提及一些疾病的社会现状,主要是教育我做好防范,而其他的,并不会多言。
02.
后来,因缘际会之下,我结识了一些身处医疗行业的挚友。所以,从年少到如今,每当我遭遇些微病痛,总能享受到一些小小的优先待遇,以至于我对于“看病难”这一说法始终难以感同身受。
在二线城市,挂号费用不过十元,即便是专家号也仅需十几元。普通的病痛,开点药也就几百元能搞定。
当然,一线城市的价格会稍高一些,普通号大约五十元左右,专家号则可能要上百元。但如果不提前挂号,确实可能会面临挂不上号的情况。
不过,由于我遇到的大多是小毛病,大不了换个相近的科室或者换家医院,问题总能迎刃而解。因此,对于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始终未能切身体会。
03.
最近,我刷了《手术直播间》这部剧,尽管剧情在某些方面略显脱离现实,比如剧中男主角那样天资且仁心的医生,我尚且不知世间是否真有其人。但我相信,总会有人学医,是立志拯救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与平等。
然而,联想到自己前阵子的一些经历,我感受到了剧中传递的宏大愿景与深切感动。将这些感受写下来,或许能被某些厉害的人物看到,引发他们的思考,他们一思考,这个世界就有机会变得更美好了。
04.
去年,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国际组织举办的国际论坛策划项目,该论坛的主题聚焦于医疗领域。论坛的头部赞助商,是一家海外公司,是大家常在超市里见到的快消品品牌,其背后的500强医疗产业巨头。
这家赞助商的部分大型医疗器械在行业内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此次在国内举办的国际论坛,无疑也是他们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一种策略,毕竟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
在此之前,我对这些行业内幕一无所知。毕竟,我并非身处这个行业,每当想到医院,总觉得那里冷冰冰的,如果不是因为病痛,我绝不会踏入那片区域。对于医生们,我心怀敬畏,他们学医五年,再经过三年的实习,这份付出远非一般人所能及。
05.
为了做好项目,我深知必须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因此,我特别向帝都某三甲医院的院长请教,恰巧他有个行业饭局,便邀请我一同前往,以便学习和讨论。
在饭局上,有一位北京某顶级医院的主任,他曾与那个赞助品牌有过交集。提及该品牌,他感慨万千。
原来,这个品牌在国内乃至全球的一些医疗领域都处于垄断地位。由于垄断,相关器械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动辄百万、千万。购买设备之后,还有后续的耗材使用和高额的维护费用,这些都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正如《手术直播间》中所演的那样,郑仁医生尽力使用国产便宜的耗材,能少使用耗材就用人工代替,因为最终要为耗材费用买单的,是患者。
电视剧中,海城医院的院长苏离,为了采购设备而导致医院陷入赤字。然而,在现实中,这些售价极高的医疗设备,最终买单的并非医院,而是患者。因此,一旦患上大病,治疗费用,往往会让个人家庭背负沉重的负担。
那位主任满怀拳拳之心,告诉我,这些类似的海外品牌,在中国挣着钱,却时刻准备着撤资跑路。他们以高价将设备卖给中国,却在中国本土不购置任何产业。一旦中国本土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撤资离去。
实际上,一台医疗设备的价格中,知识产权固然珍贵,但大部分却是溢价。
从品牌方的角度来看,研发投入是为了获取利益回报。然而,医疗行业有些特殊,因为它与生命紧密相连,最终的目的应是治病救人。
作为商人,挣钱固然重要,但让更多人得到救治,至少让他们能够负担得起救治费用,是否也应该成为他们考虑的一部分呢?
06.
在论坛项目中,作为协办方甚至承办方,我通常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致力于帮助主办方和赞助商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那次国际论坛项目中,我的角色比起国际组织,各位高位领导,我更是微不足道,最多只是提交一份方案。我能做的,只有在方案中提及这家医疗品牌在国内的现状,以及推动他们在中国投资,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想,或许国际组织中国分支机构的领导,也并非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对这个行业的状况并不了解。或许他们早已知晓这些情况,并有所打算。我所能做的,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是我尽力而为的结果。
07.
《手术直播间》这部剧的人物角色和故事设计或许有些极致,不那么符合现实。但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感染力却是无法忽视的。
如果没有这部剧的启发,我不会想要将这些事情写出来,也不会深刻理解“治病救人”这四个字所蕴含的大爱。即便经历了疫情,我没有身处第一现场,也无法亲身体验到紧急情况下调动物资的艰难。但是,影视剧作,用另一种方式还原医生们救灾赈灾的场面,流露真情,震撼人心。
这个世界,总有些事情是比金钱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