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后的这座牌坊就是以古代“衙门坊”形制的“壶兰雄邑”牌坊,这座牌坊通宽9.22米、高7.94米。这座牌坊,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内容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浮雕了。这些浮雕大多采用浅浮雕或深浮雕的技法,而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莆田人以“壶山兰水”称呼自己的家乡,“壶山”即为莆田的父亲山——壶公山,“兰水”则是母亲河——木兰溪。这座牌坊横楣正背面主题,高浮雕正是“壶山兰水”和“九华寿溪”。
北宋理学家朱熹曾赞叹:“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他所称赞的“此公”,就是壶公山,它见证了莆田的人杰地灵。
牌坊上,壶公山浮雕与实景交叉呈现,高耸于古城南面,与城中的古谯楼遥相凝望。此外,牌坊其它花板还雕刻有西湖水镜、东山晓旭、岸圃大观、广化寺古考场等重点山水人文景观。背面坊匾镌刻的“淳风”二字,更是莆田人民淳朴善良、乐善好施的真实写照。
其实,历史上“文献名邦”“壶兰雄邑”牌坊,是位于县巷南北两端的两座牌坊,为左右一对四柱木牌坊。早在宋代,兴化军因莆田良善风俗而在今县巷南路口立“善俗坊”。明洪武三年(1370),知府盖天麟移莆田县署于善俗坊内。成化二十三年(1487)知县卢俊改“善俗坊”为“淳风”,而移“善俗坊”立于巷北,这是莆田县署最早设立的一对衙门坊。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毁城,庙宇尽毁。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重建县衙,并在南北重立两座衙门坊,南称“莆阳文献”,北称“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为彰显莆田这座壶兰山水间的古城,文化发达、英才辈出,誉满神州又改南坊曰“文献名邦”、北坊曰“壶兰雄邑”。
遗憾的是“壶兰雄邑”牌坊在20世纪50年代初,因扩建衙后街和县巷被拆除。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兴化古街区的修缮,这座有着深厚历史价值的牌坊得以重修还原,重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兴化府的标志性建筑,壶兰雄邑牌坊仿佛是一座时间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串联起了兴化府丰富多彩的文化链。站在它的面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有机会您一定要来到这里,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用心去感受这些石雕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来一段与历史对话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