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文化底蕴深厚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璀璨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批脍炙人口、内涵深邃的民间故事
至今仍广为流传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
岐山历史文化的渊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岐山县的仓颉庙好像不太为世人所知,默默无闻地藏在县城南面一座小村落里。
岐山县仓颉庙内楹联
轩辕黄帝史官 文字始祖仓颉
“岐山县革委会”所立石碑
始制文字 开创文明
据仓颉庙村几位高龄老人描述,祖辈曾说过,原来的仓颉庙在横水河对岸的“陵章塬”,庙宇所在地被称为“庙沟”,根据今陵章村老人描述,大致位于图中位置,在今天的凤鸣镇河家道幼儿园对面的塬坡上。
站在旧址隔河远眺新仓颉庙
今河家道西沟村南的仓颉墓,旁有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石廷栋所立表墓碑一座,石狮一对。1990年,村人集资整修仓颉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2017年底,迁仓颉墓于今仓颉庙东侧,庙、墓从此坐落一处。(另据陵章村老人讲述,仓颉庙之所以迁到今址,是因为本打算迁到县城的,石碑和塑像过于沉重,抬不动了,就地修建的,其可信度待考)
2017年底岐山仓颉墓新址
仓颉庙旁新建广场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传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享年110岁(一说71岁)。《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他创造的象形文字是今天我们所广泛使用的汉字之鼻祖。
龙颜四目:史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四目,双瞳也,项羽亦是。史皇氏,仓颉的另一个名字。
据说一天夜里,仓颉屋旁潦池(池塘)里的青蛙呱呱乱叫,搅扰得他心神不安。由于他思绪烦乱,就把已想好的“出”、“重”两个字弄颠倒了。山上架山本该为重迭的“重”,远行千里本该为出门在外的“出”,结果铸错。他一气之下,拿起笔来饱蘸浓墨,用力向屋外池中甩去,墨点子溅在青蛙嘴上,顿时不再鸣叫。从此以后,池中的青蛙嘴巴一直是黑的,也变成哑巴青蛙。仓颉造字出错还有另外一说。
(辨兽爪: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创制了象形文字。)
黄帝召来了一位120多岁的长者,长者找到仓颉说:“你看你造的‘马’、‘驴’、‘骡’都有四条腿哩,你造的‘牛’字为啥没有四条腿,只剩一条尾巴了?难道牛没有腿嘛?”仓颉听得心慌意乱,想起来原先在河边造‘鱼’字的时候,是写成‘牛’这个样子的,在田间造‘牛’字是写成‘魚’字的,是有四条腿的,都怪自己没操心,竟然弄错了。
老人又接着说:“你再看你造的“重”(zhòng)字,是“千、里”组成,意思“千里之远”,应该是“出门”的“出”字么,还有,咹,两座山,山摞山能不重嘛?应该是“重量”的“重”字,你又弄错了。你造的这几个字我到底弄不懂,来说把你请教请教哩”。
仓颉听出了老人的弦外之音,也对自己的粗心大意懊悔不已,羞得无地自容,跪谢老人,痛哭忏悔。从那以后,仓颉所造之字,都要反复推敲,与人商议,方才推广到各个部落。
据《万历岐山县志》及新发现的碑石资料记载,这座苍颉庙最早建于唐代,确切年份已不可考。在明天顺四年时,由彼时的岐山知县张绪宗进行过重修。嘉靖三十八年时,为规避横水水患,又被时任岐山县主薄侯儒迁庙于横水北岸塬上,也就是如今的庙址所在地,与此同时,苍颉庙也与周三公庙、周三王庙、武侯祠一道被列入朝廷祀典,由官方春秋致祭,万历志中尚录有明代官祭苍颉庙的祝文:“惟神始制文字,政代结绳,开物成务,功德无穷,今兹仲春(秋),礼宜报申。”
关注“岐山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安全管家常伴您身边~
点击“分享”、点亮“赞”、“在看”就是对应急人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