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至1943年期间,徐悲鸿先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旅居桂林,其中多次到过阳朔,并曾在以前的县前街和青厄渡潘庄居住作画,有不少作品是在这里完成的。
徐先生四游漓江和多次到阳朔写生作画,对漓江山水充满感情,赞誉有加,每向人提起阳朔时皆喜形于色,并极力推荐朋友和学生到阳朔游览。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徐先生到桂林约20次左右,其间有4次乘船到阳朔游览。徐悲鸿先生为什么对桂林山水情有独钟呢?这与他早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有关。他在《自述》中曾写道:“余夙慕桂林山水,盖二十年前弱冠时,即吾友易君钦吾,桂林人也,聆其叙述,久为神住。又历来所友善之桂人,悉诚挚勇迈,故于(民国)廿四(1935)年秋,访问广西。”原来是一位叫易钦吾的朋友经常向他描述桂林漓江山水之美,加上徐先生历来所交桂籍朋友均为诚挚勇武豪迈之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两位对他有重要影响的桂籍人士是李宗仁和李济深。1926年徐先生在广州结识李宗仁先生,李的为人和谈吐给徐先生留下良好印象,这就是后来徐悲鸿来桂以图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李济深先生则是在南京与徐相识的,李济深支持教育事业的理念也与徐不谋而合,后在桂林时,李也是积极支持美术事业的。
1935年,广西当局因与蒋介石中央政府有矛盾,为争取民心和舆论支持,提出将广西建成全国的“模范省”,以为各省发展之表率。另利用蒋对日的暧昧态度,提出团结抗日,反对中央政府打压地方。在省内则提出“明耻教战”,并“组织民众,普及教育,奖励生产。”首创“自给、自卫、自治”与“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自三寓”政策。由于广西当局采取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吸引了不少名流和学者到广西来。当年8月15至18日,全国六个学术团体的年会联合在南宁召开,与会代表300多人,被誉为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水平的会议。徐悲鸿先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广西的。
1935年秋,徐乘船到香港,经广州到达南宁,后到桂林,与六个学术团体与会代表一道由桂林沿江而下到达阳朔。这是徐悲鸿先生首次游漓江和阳朔。这次游览时间虽然短促,但漓江两岸宛如仙境的奇山秀水使徐悲鸿惊叹不已,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对阳朔兴坪一带的景色,更是赞誉有加,甚至萌发了要在兴坪定居的想法。他后来在纪录这次南行的《南游杂感》中写道:“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桂林至阳朔一百二十里,舟陆可通,江水盈盈,照人如镜,萦回缭绕,平流细泻,有如吐丝,山光荡漾,明媚如画,真人间仙境也。”他把阳朔比作人间仙境的世外挑源,这是他后来多次到阳朔居住的重要原因。
1936年春,徐在南京为营救被捕入狱的田汉,四处奔走,多方设法,后与中央大学教授宗白华先生共同具保,田汉得以出狱治病。由于田汉一家暂住徐处,引起蒋碧薇的厌烦,加上徐先生在中央大学的一些矛盾,夫妻经常争吵,使徐不胜其烦。当时正值蒋介石要张道藩请徐悲鸿为其画像,徐对蒋的为人处事极为反感,特别是蒋对日寇侵佔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更为深恶痛绝,于是一口拒绝。蒋得知后大为恼火,表示要找徐悲鸿的麻烦,张道藩出于卑鄙目的,更是从中陷害。徐先生陷于困境之中,忽然想到去年在广西的见闻,便决心再到广西,以图发展。于1936年夏,将自己的全部作品和大部分收藏分装几十口大木箱,由上海运抵香港、广州。到达广州后,由学生刘醴汝、徐飞白二人将行李由水路运广西,徐先生先抵南宁。
当时正值“两广事变”,李宗仁与广东的陈济棠通电全国,宣布抗日反蒋,得到全国各界的支持。广西当局对徐悲鸿先生的到来大喜过望,允诺为徐在广西发展美术事业提供方便,并聘请徐先生为广西省政府顾问。随后将省府迁往桂林,并准备为徐办一所桂林美术学院。徐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一篇指责蒋介石“无礼、无义、无廉、无耻”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
徐先生在桂生活时感到比南京舒畅一些,又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感到可以在美术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便打算在此作长期居留。他在和李宗仁的交谈中多次提到阳朔之美,李宗仁便委托他的老师,居住在阳朔城的张国权(曾任中将参军)先生代为物色一住房,后来选定在县政府大门外的一座小三开间的平房,购下后留与徐到阳朔时居住。因此屋在漓江边,又离张国权先生住处不远,方便照应。徐先生得知后非常高兴。
同年8月14日,蒋碧薇因担心徐先生的安全,便从南京来到南宁,劝说徐先生不要跟蒋介石等人作对。蒋碧薇到南宁后受到广西当局的热情接待,派出专人和小车陪同徐悲鸿夫妇到柳州、桂林等地风景区游览。在桂林时,徐先生专程和夫人游漓江,到达阳朔后还到李宗仁购置的小屋居住。一家人都玩得很高兴。这是蒋碧薇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游览桂林阳朔。在桂林时,众多好友从中斡旋,力促徐夫妇二人和好,但徐悲鸿先生不愿屈服于蒋介石一伙的压力,还是拒绝回南京。蒋碧薇见劝说无效,怅然离去。
蒋碧薇走后,徐先生更坚定了留在广西的信心。8月25日,他在给上海朋友——出版家舒新城先生的信中,表明了他的观点。他动员舒新城先生来桂林开设中华书局分发行所,扩大业务。并说要在桂购置房产,还劝舒先生也来桂林一游,“在仙境辟一宅。”
徐悲鸿先生第三次游漓江是在1936年12月中旬。徐在上海求学时的一位挚友盛成先生到达长沙,徐先生得知后去信邀盛成先生到桂一游。盛先生接信后很高兴,于12月12日到达桂林。老朋友相逢分外欣喜,彼此交谈一些学术上的见解和对时局的看法。盛成先生在桂两星期,在徐先生陪同下游览了桂林诸多景点,最后乘船游漓江到阳朔。这次游览使盛成先生激动不已,后来盛先生也来到广西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出国谋职,直到1978年回国定居,任北京语言学院教授。
徐悲鸿先生第四次游漓江是在1938年8月,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次。这次是与张大千、李济深先生同游。张大千先生和徐先生友善,二人曾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张虽然比徐先生小四岁,但徐先生对张的艺术成就很钦佩,曾为在上海出版的《张大千画集》作序,赞誉张为“五百年来笫一人”。1938年5月,张大千在北平躲过日军的监视,逃到天津,8月辗转香港到达桂林。一天在街上邂逅徐先生,老友重逢,喜不自胜,多日相处后谈到了奇特的阳朔风光,系桂林山水之精华。徐表示广西当局办的美术学院如能成功,将在阳朔设一分部,并与张大千先生相约日后在阳朔买房居住,描绘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一日,二人去见在桂林的李济深将军,李将军很喜欢美术,在桂林的许多画展他都前去参观。这次与两位大画家相聚更是高兴,相约一同乘船到阳朔游览。李带上随从与二位先生漫游漓江,到阳朔住一宿后返桂。张大千先生对此次游览印象特别深刻,后来画了不少以漓江为题材的作品。
为纪念这次漓江之行,张大千先生特作大中堂一幅,题为《阳朔山水图卷》,并题小诗一首,赠与李济深将军。诗云:“阳朔佳山水,多应甲桂林。卜居曾有约,惠梦振清音。”此画后来由李济深的家人捐献给国家,现藏广西博物馆。1974年,张大千侨居国外,犹忆及此次雅集,再作《漓江山色图》,并题“此稿三十七年前(原文如此)漓江旧游时,同舟者苍南李任潮(济深字)、宜兴徐悲鸿也。”表达他的眷恋之情。
除了从水路到阳朔之外,徐先生从桂林乘车多次到阳朔居住。有一次与阳朔龙潭人徐杰民先生(上海新华艺专毕业)等带广西艺术师资培训班到阳朔写生。徐杰民问悲鸿先生何以这样喜欢阳朔,悲鸿先生说:你看过南山厄上的沈彬诗碑吗?徐杰民说知道,便背诵道:“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峯里住人家。”悲鸿先生笑道:这就是答案了。为表达他对阳朔的深厚感情,还请桂林著名篆刻家林半觉为其刻“阳朔天民”一印,以表其志。
徐悲鸿先生在阳朔居留期间,除与张国权将军友善外,还多与陈宝书先生交往。两年多前,陈宝书先生所书刻的阳朔多处诗碑已完成,徐先生闲时经常到南山厄散步,对陈的几处书刻很是欣赏。因为徐早年跟康有为先生学书法,多习魏碑,与陈宝书的北魏书风多共同之处,徐对陈宝书的为人和才学多有赞赏之词,还作画赠与陈作纪念。
徐悲鸿先生在桂林稍得闲暇时,便到阳朔作画,一为清静,二为避开过多的应酬。除寓居县城之外,经常到青厄渡潘宜之别墅处(俗称潘庄)居住。大榕树一带的田园风光,迷住了他,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在阳朔居留期间,他构思和创作了不少佳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青厄渡》《漓江春雨》《逆风》《鸡鸣不已》《水牛》等一批传世佳作,为中国的艺术殿堂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徐悲鸿先生自1942年后再也没有回到阳朔,但他对阳朔山水和人民的感情是真挚和深厚的,他居住过的小屋,也由阳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缮一新,其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中外人士参观怀念。阳朔人民也永久怀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阳朔天民”徐悲鸿。
发布:阳朔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