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减少50万人,连续两年下降。这一现象背后,是高校扩招导致的高学历人数增加,学历稀缺性下降,以及就业市场门槛提高的现实。在许多行业和岗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收入并未明显高于本科,学历贬值成为年轻人面临的重大就业困境之一。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在过去,考研成功意味着获得了一张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门票。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一个硕士学位真的还能像过去那样,为个人职业发展带来显著的优势吗?当学历成为普遍现象,它是否还具有区分个体能力的效力?学历贬值,这个曾经被认为只会在经济领域出现的词汇,现在似乎也开始在教育领域悄然蔓延。
我们不禁要问:在学历通货膨胀的今天,考研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定义学历的价值?
19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时代。本科录取率迅速攀升,从2000年后的30%以上,到2010年后突破40%,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的相继启动,中国高校逐渐形成了分明的等级体系。从1998年至2023年,全国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人数分别增长了近20倍和10倍,这一速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极为罕见。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学历普及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除高等教育扩招导致高学历的稀缺性降低以外,财务收益是另一个常见的探讨“学历贬值”的视角,也就是看看高学历是否能带来收入上的优势。美国机会平等研究基金会(PREOPP)访问学者普雷斯顿·库珀,依据美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对53,000个学位和证书课程的投资回报率(ROI)进行了估算,报告显示,31% 的学生就读的高等教育课程的ROI为负,即学位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太可能弥补该学生追求高等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几乎有一半的硕士学位不能带来ROI;相当大比例的研究生学位——其中43%的硕士学位和23%的博士及职业学位——带来的收入增长不足以弥补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和风险。研究表明,在低等级高等教育毕业生占比较大的国家,由于此类学位不再稀缺,这些学位的经济回报显著降低,学历贬值就会发挥作用,使得没有高等学位但有高技能的人群受到惩罚;在高等级学位毕业生占比较大的社会中,当高等级学位(本科及以上)持有者不具备高技能时,他们的学历才会因为扩招导致贬值。换言之,只要个体既拥有高等级学位又具备高技能,他们就不会因为学位稀缺性下降而受到惩罚。同时,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高等学位但具备高技能的人也不会受到惩罚。所以,只有当学历不伴随实际技能时,学历本身才会失去其经济价值,而在回报分配中,技能的作用相对增强,这种现象可称为“去学历化”。在中国,大学生对技能的认知逐渐增强。《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多数受访毕业生认为“回炉”职校学技能可以获取更多就业机会。这表明,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大,多个技能多条路,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学历贬值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教育、经济和社会多个层面。应对学历贬值,需要从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技能培养、调整教育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对于个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平衡学历提升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社会也应积极构建更加公平、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论的束缚,重视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等多元化评价标准。最近微信改版(声明:“最新政策信息解读”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