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一日三餐是构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提供人体每日能量的重要保障。
《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摄食养生上有着独到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四季食饮中有哪些中医智慧呢?
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这段概括古人养生要点的文字中,特别提到了“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饮食的基本原则。意思是说,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要有规律,吃饭要定时,营养要全面均衡,不要挑食偏食。
“节”,有“节制”和“节律”两层意思。一是饮食要有节制,不过量、不过度;二是饮食要有节律,定时定量进食。这样可以使身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保持正常,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
一方面,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
正如《古今医统大全·通用诸方》所述:“饮食为养生要务,贵精而不贵多,饥饱得中,不可太过不及。”可以按“七分饱”的原则,早中晚餐按照2∶2∶1的比例分配进食量。
现在人们的工作节奏很快,很多人恰恰是晚餐最为丰盛,如果有应酬或夜宵则更容易在晚餐过食肥甘,久而久之,除了导致胃肠负担过重,还容易引起睡眠问题以及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另一方面,饮食要有节律。
我们应该定时定量地进食,中医认为有节律地进食是保护脾胃功能正常、补充气血供给和维持气血流通的重要前提。如《保生要录》所言:“常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极饱而撤馔”,就是提示不能饿极了才进食,要按时按点规律饮食。
现代人的不良饮食节律,如不吃早餐或晚餐时间过晚等,都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现代医学也认为这样会引起胆汁、胰岛素分泌异常,不利于消化和血糖平稳。
起居有常
人的日常起居要有个固定的规律,人体内是有生物钟的,它通过内分泌腺和神经系统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倒时差的人为什么难受,因为你的生物钟还没有调整过来。
起居有常的“常”字,代表人的生命节奏有某种规律性,这是生物进化亿万年才形成的,你不可能说改就给改了吧,细胞受不了。现在冬天,昼短夜长了,《黄帝内经》里说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点睡,晚点起,尽量多睡一会,等太阳出来了再起来活动。有些人天还黑着呢,就出去跑步晨练了,这不是养生之道,是“养死之道”。
不妄作劳
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可偏嗜,二是尽量清淡。
为什么不可偏嗜?从中医来看,五味入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若过度偏嗜某种口味,则有可能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衡。
《素问·五脏生成篇》也有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现代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量会使血液浓缩、血压升高;而摄糖过多,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头发枯黄,并引发其他代谢问题。
关于口味,著名医药家陶弘景曾言:“五味偏多不益人……五味稍薄,令人神爽。”饮食淡薄即口味要清淡,不可一味追求味道的刺激。味厚则易多食,多食则易不化。
现代人喜嗜辛辣肥甘,但从中医角度看,这类食物往往容易化生痰湿、郁而生热,出现痰多、口腻、便黏等症状。
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液过度分泌,导致胃黏膜损伤,并诱发胃痛。
清淡饮食不易生痰化热,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也可正常发挥,所以会让人神清气爽。因此,清淡好消化的饮食是中医所提倡的。
顺应四时
顺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认为五脏之气的强弱虚实与四季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人类为了适应自然,保持五脏调和,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遵循四季节令来养生保健。
四季气候各异,春多风,夏多暑热,秋多燥,冬多寒。《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肝”,所以四季养生要遵从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原则。
著名医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四时养生,他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增卷中将四季、五行、五味、五脏相对应,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的四季饮食养生原则。
以春天饮食为例,肝属木,五味属于酸,其气通于春,而脾属土,五味属于甘,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看,春天肝气旺盛,会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胃功能本虚的人春天则易发生反酸、腹胀、消化差等症状。此时从饮食养生角度看,就应少食酸味食物,适当增加甘味食物以补脾,可多食粳米、大枣、燕麦、小米等食物,少食海鱼、虾、蟹、酸梅等。
但这一观点不可刻板看待,我们选择食材时还要结合五味调和的观点、注意食物寒热温凉的性质,灵活辨证实施。
顺应四时饮食,也要注意循时而进,非时不食。我们选择三餐食材尽量顺应其生长季节,尽可能少食反季食物。
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来制定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三餐。
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按摩、刮痧、拔罐、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气功等,其目的都是通过运行气血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此提醒大家要辨体强身,根据自己体质状况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强身健体。如身体虚弱的人不宜刮痧、拔罐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起到满意的效果。
我们也要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食物,比如湿热体质的人群尽量少食肥腻之品,如煎炸烹饪的肉类、各种糕点、巧克力等,而阳气不足的人群则少食寒凉,多食温补的食物,如大枣、牛羊肉等,阴虚之人则少吃辛辣,多食用甘润之物,如百合银耳等。
从年龄来看,老年人、幼童要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材,尽量不吃冷食以顾护胃气。尤其是老年人,更要重视食养,正如宋代养生学家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提到,老人身体素虚,难抵峻猛药性,故“皆厌于药,而喜于食”,因此以食疗养生最佳。
老年人除了前述食饮有节、五味调和、顺应四时之外,还要结合生理特点来选择饮食,安排三餐。当夏之时,老人气弱,清晨应进暖气汤散,饮食以温软为宜,不应过饱;渴时宜粟米温饮,忌生冷肥腻;冬月之际,可饮山药酒、肉酒以御寒气。
针对一些老年常见慢性病,我们也可以在三餐之中适当调整以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比如阴血亏虚,滋养不足者,容易大便秘结,可常服芝麻糊、杏仁露,取其质润多脂、滋养补虚,以达到润滑通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