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
近年来,预付费消费模式屡遭诟病,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信任卷款跑路,造成消费者权益严重受损。为此,国家相关部门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加大监管力度,清理了消费市场的乱象。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一种被称为“先享后付”的新型消费模式悄然兴起,商家宣称其既能解决预付费的顽疾,又保障消费者权益。然而,这种模式真的如宣传中那样无懈可击吗?财经调查栏目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背后的诸多隐患。
一 先享后付:新消费模式的崛起
“先享后付”模式的核心在于消费者无需预付大额资金即可享受商品或服务,并通过签订协议按月支付费用。商家宣传称,这种模式既解决了预付费模式中“卷款跑路”的风险,又方便消费者分期付款,缓解经济压力。
在多家美容机构中,记者体验到“先享后付”的典型流程。例如,在南京市蕾特恩祛痘门店,尽管记者多次明确表示经济状况有限,工作人员仍反复推销高额美容套餐,并迅速引导签订分期支付协议。扫码支付看似普通,但其中却暗藏玄机——一份授权协议允许平台对消费者账户进行强制扣款。而记者稍后尝试取消服务时,发现退款程序复杂且拖沓,商家以种种理由拒绝办理。
二 模式背后的“隐秘套路”
在深入调查中,财经调查栏目发现,部分推广“先享后付”的商家并未完全如宣传所言地保障消费者权益,反而利用规则漏洞将消费者置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中。
1.签约流程存在诱导行为
记者在杭州某美容门店的体验中,工作人员刻意隐瞒协议中的强制扣款条款。在签约过程中,工作人员频繁“代操作”,让消费者无法清晰了解协议内容。与此同时,消费者签署的协议中包含多项授权内容,允许平台在消费者账户余额不足时强制扣款。这一操作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2.维权困难重重
由于签订的合同通常只赋予商家“主动权”,消费者如需中止协议,必须依赖商家的后台操作。而一旦商家拒绝合作,消费者的账户将持续被强制扣款,直至约定金额扣完为止。
3.多级代理加剧市场混乱
进一步调查发现,“先享后付”支付系统的推广大多通过多级代理模式展开,少数平台拥有支付接口的源头资质,但大部分公司仅为贴牌代理。代理商为赚取分润,不惜过度包装消费模式,将“先享后付”渲染为低风险、高便捷的支付方式,吸引商家与消费者加入。这种营销模式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投诉纠纷增多。
三 初衷虽好,但需警惕风险
财经专家指出,“先享后付”模式初衷是解决预付费行业的乱象,但目前因缺乏法律规范和市场监管,已被部分商家利用,成为绕过预付费监管的“灰色地带”。通过调查发现,这一模式具有以下风险:
1.规避金融监管
部分商家宣称“先享后付”无需金融机构监管,从而吸引消费者。然而,这种模式本质上与信用卡分期、信用贷款类似,其模糊的性质为消费者维权增添了障碍。
2.诱导过度消费
一些商家利用“先享后付”鼓励消费者购买高额套餐,将本应是缓解压力的模式变成了诱导超前消费的手段,最终导致消费者债务压力加剧。
3.消费者维权难度大
在法律框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一旦卷入“先享后付”纠纷,不仅维权难,甚至可能因为未能按时付款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进一步陷入经济困境。
四 尽快完善法规监管
当前,“先享后付”消费模式的推广正呈现出无序发展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相关专家有如下建议:
1.加强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性法律法规,明确“先享后付”模式的适用范围及规范要求,杜绝钻法律空子的行为。
2.明确商家责任
对于支付平台及代理商,应制定更严格的准入标准及管理要求,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3.提高消费者意识
消费者应认清“先享后付”潜藏的法律风险,根据自身经济能力理性消费。
“先享后付”这一新兴消费模式的出现,的确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当这一模式被少数商家利用,成为规避监管、侵害权益的工具时,消费者便不得不为看似“便利”的支付方式埋单。财经调查栏目将持续关注这一问题,为公众揭示更多真相。
监制:张煜
编辑:杨大城
策划统筹:王静
推荐阅读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驶上“快车道” 汽车充换电产业生态将多方面拓展完善
多个先行指标释放暖意 “数”说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机勃发、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