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共潮生丨姜冬冬: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 全力打造中部产业增长极

时事   2025-01-08 19:02   江苏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全面展现江苏大地75年来的沧桑巨变,反映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火热实践,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江海共潮生》专栏近日遍访全省13个设区市,与当地干群一起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强劲脉搏。


“十四五”以来,泰州紧紧围绕江苏省委明确的“泰州要彰显江海文化的底蕴与自信,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新要求,聚焦“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坚持做强产业、做强城市不动摇,不断延展拓宽“四个名城”内涵,着力建设“五个泰州”,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列·设区市市委书记访谈”采访团来到泰州。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表示,泰州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以“江河湖海”的交相辉映把一个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活力迸发的幸福水城照进现实、带向未来,用实干实绩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突破“居中思维”

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泰州是江苏的地理中心,GDP在全省13个设区市中位居第9,客观上讲,确实处于地理居中、发展居中的状态。但我感到,这种客观状态不能演变成抓工作的精神状态,更不能有“甘居中游”的思维定势。突破“居中思维”,关键点还是在“思维”二字,首先要从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开始。我们将锚定“十五五”末GDP超万亿目标,不断提高泰州经济在全省的占比和贡献,不断提升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中的位次,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支点。


中部支点包含了产业、城市、交通、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但产业始终是泰州担纲中部支点的根本支撑、核心所在。我们将扎实推进产业强市建设,聚焦产业结构偏传统、产品结构偏中间等问题,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一是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泰州的传统产业贡献了规上工业65%的产值、53%的利润和大量就业机会,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盘”。我们将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提升科技含量促进高端化,依靠数字赋能促进智能化,利用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化,让传统产业保持优势、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二是让新兴产业“长成林”。泰州已拥有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我们将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着力提升产业的主导力、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掌控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力。我们将坚持把大健康产业作为引领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抓手,锚定江苏省委、省政府“四个定位”的希望要求,持之以恒蓄积优势、补齐弱势、谋取胜势,奋力将其打造为泰州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地标性产业。三是让未来产业“快生根”。抢抓全省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机遇,紧扣“优势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两大方向,下好先手棋、开辟新赛道。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份喜悦。2024年1-11月,泰州出口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中出口最多的就是机电产品,占比近七成,这也体现了泰州的产业实力。



我们还将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市领导挂钩重点产业领域,各板块、园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抓产业、抓项目,进一步明确市级部门招商职责,推动全市19个重点园区与上海各园区加强对接合作、明确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围绕产业抓创新”

“围绕创新抓产业”


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当前,泰州正处于转型出关、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在必行。2024年,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系统部署新质生产力发展,谋划展开“产创融合”工作布局,梳理形成“围绕产业抓创新”“围绕创新抓产业”两条路径,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明显。


一是科创平台不断升级。北大医学部泰州创新中心、南医大泰州医药研究院实质化运行,长三角医学先进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落地,生命科学泰州实验室揭牌成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泰州队列建设研究”列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2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省首位。


二是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新增上市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省级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3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新引进青年人才4.2万名、高层次人才2913名。企业创新取得新突破,华芯半导体获批省前沿技术攻关项目,迈博太科药业单抗创新药填补国内空白,5件重大装备入选2024年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名单。


三是产业能级加速提升。泰兴经济开发区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前三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入选省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合成生物),兴化海洋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及制品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靖江新能源装备能源管理系统零部件、姜堰高性能新型耐火材料等累计8个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结合泰州实际,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泰州落实落细、开枝散叶。


一是推动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聚焦更高“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含新量”,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中国药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船都”,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石。


二是推进创新驱动塑造新优势。重点围绕科创、资本、人才等要素保障,加速推动“10—100”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突出抓好高水平实验室矩阵、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组建大健康先进制造、化工与金属新材料产业设区市专项母基金,调动更多资本要素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多元拓展机构引人、企业引人、项目引人渠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各类人才支撑。


三是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实现新突破。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和需求,支持企业加大5G等信息基础设施、工业软件和智能装备投入力度,鼓励龙头企业规模化推广数字化转型经验和成熟应用,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伙伴行动,引进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打造“工业互联网+”资源池、“智改数转网联”导师库,面向企业、园区提供多样化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打造“1+N+X”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支持园区、企业引进建设区域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指导园区突出质量追溯、资源共享、应用创新等企业侧需求,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产业整体转型。


全力推进跨江融合

打开发展新局面


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跨江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协力打造了4个跨江合作园区,分别是江阴—靖江工业园区、锡山经济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昆山高新区姜堰工业园和江阴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桥工业园,这些园区已经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协作的重要载体。其中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作为全国首个跨江、跨行政区域的园区,现已成为中国民营造船基地、国家重钢结构产业基地、江苏省现代物流基地。2024年6月26日,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开启了跨江融合发展崭新篇章。


我们黄桥工业园所在的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与上海金桥集团党委成功打造“黄金双桥”园企共建党建联建品牌,促成一批优质项目在革命老区成功落户。同时,泰兴市与常州新北区就信用共建、应急跨江联动、政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确定了首批23个“跨江通办”事项,为两地企业、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合作范围,深入推进江阴—靖江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



我们经常说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泰州作为江苏地理中心,一直致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目前,以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为骨干的“十”字形高铁,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加快建设;江阴第三过江通道即将开工,靖澄、张靖过江通道已开展前期研究。今年,我市在过江通道上将形成“三通三建二规划”格局,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在产业、创新、生态、旅游等领域我们和锡常两地也进行着密切合作。我市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牵头连云港、无锡两市共同打造泰连锡国家级生物医药集群,集群2023年产值规模超过3200亿元,占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约9.5%。2023年,我们联合省产研院、江南大学共同培育了国内首家特医食品研究所,共建“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2024年我们又和常州大学合作成立“常虹离岸创新中心”。另外,我们与无锡、常州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三市文旅跨江融合发展。


当然,在不懈推进跨江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爬坡过坎。目前市场化“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仍然存在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需要建立城市之间多层级推进平台机制,对长江两岸城市产业、创新、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进行对接整合,形成融合发展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政府、园区、企业之间定期交流磋商机制,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挂职等制度,推动实现各类主体之间数据信息、产业政策、项目招商的互联互通,有效解决长江两岸空间割裂而带来的认知差异,形成思想上“自觉融入”、行动上“深度融合”、产业上“持续融通”的跨江融合发展新局面。


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


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我们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城市能级,不断提高泰州经济在全省的占比和贡献,不断提升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中的位次,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打造中部支点。把产业作为泰州担纲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的根本支撑、核心所在,持续做大做强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致力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企业、创新的“高峰林立”和产业、园区的“高原隆起”标注中部支点的崭新高度。


二是建设幸福水城。泰州是著名的水城水乡,水之灵动,绘就了美丽泰州的生态图景,造就了“尘世幸福多”的基因图谱,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我们将以百里长江为纽带,建设产业先进、兴旺发达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带;以千年凤城河为内核,建设商贸繁荣、人文荟萃的中心城区;以十里溱湖为依托,建设风景秀丽、生态优美的康养名城;以万亩垛田花海为标志,建设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经济活跃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江河湖海”的交相辉映,把一个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活力迸发的幸福水城照进现实、带向未来。


三是提升人文“三水”。泰州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形成了以施耐庵的水浒、郑板桥的水墨、梅兰芳的水袖为代表的人文“三水”,人文“三水”滋养了具有泰州特色的民本文化、戏曲文化、里下河文学流派。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人文“三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植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彰显城市品格,让泰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芳华。

四是做强泰有引力。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我们将坚持以人为尺度,抓好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以及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展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场景,积极探索更富创意的城市形象“打开方式”,着力构筑强大的城市引力场,让孩子开心成长、青年安心发展、老人舒心长寿、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让即将三十而立的“年轻泰”更具“活力范”。


👇戳这里关注江苏新闻

详细报道请关注 江苏卫视频道
【新闻线索有奖征集🎁报料热线:025-83195110报料邮箱:jstvinews@163.com

  记者|沈杨
  编辑|吴莹莹
©江苏新闻
关注

江苏新闻
您关心的,就是江苏新闻关注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