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日报版面截图
近日,顺丰快递员赖超杰手机上收到一个寄件订单——平南县上渡街道雅埠村要寄10把菜刀。于是,他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雅埠村党群服务中心取件,回到下渡顺丰快递点,打包、贴面单、录入信息。随后,这10个包裹被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平南三利小刀的起源,可追溯源至雅埠村。
与平南县城隔江相望的雅埠村,素有“小刀之乡”的美誉。自清乾隆十三年起,这里的郑氏村民便以制刀为生,技艺代代相传。在鼎盛时期,小刀作坊数量多达上百家。
清光绪年间,黄大泡携家带口,从桂平马皮灌水村迁徙至平南,投靠到雅埠村的亲戚家,也以制刀谋生。其子黄三利(原名黄桂芳),自幼聪明好学,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淬火技术。后来,他在平南镇(今平南街道)乌江村开了一间以“黄三利”为招牌的小作坊,所制小刀刃口锋利、样式精巧、工艺精湛、价格亲民。一时间,“三利”小刀声名鹊起。
新中国成立后,平南县成立平南三利小刀厂,主要生产三利小刀。当时,制刀仍靠手工操作,既继承了黄三利的传统技艺,又不断推陈出新。雅埠村的众多村民就成为小刀厂生产技术的中坚力量。后来,历经企业改制等变革,小刀厂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在小刀厂掌握核心技术的雅埠村村民纷纷出来创办私营企业,平南三利小刀的锻造工艺得以薪火相传,产品更是名扬四海。
历经数十载的辛勤耕耘,如今的雅埠村已拥有刀具企业(作坊)39家,成功打造了轻子、华锋、伟利、恒用、三和等多个知名品牌。95%刀具生产工序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材料也从普通钢材升级为优质不锈钢,产品种类从最初的单一品种到如今的数百种之多,日产量高达数十万把,从业人员5000余人。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然而,面对打刀的艰辛和微薄的利润,郑伟明一度不愿继承这份家族产业。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到广东打工。1999年8月,在外漂泊了6年的郑伟明带着1万多元的积蓄重返家乡,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过那柄象征传承的铁锤,创办华锋刀具厂,专注生产菜刀与小刀。
正当郑伟明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时,困难接踵而来。新买回来的冲床是个二手货,很多部件严重损坏。郑伟明反复研究,折腾一个多月总算把冲床修好了,但冲针又出了问题。别人打制的冲针一根能冲上万次,而他打制的冲针要么脆而易断,要么软而易弯,没打几下就废了。
冲针是生产小刀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刀具厂的生死存亡。这个八尺汉子被不到10公分的冲针折腾得夜不能寐。但他并不服输,经过180多天的反复捶打和上千把冲针的反复试验,最后在叔叔的指导下终于成功打制出能冲万次以上的冲针。
从那以后,郑伟明一路高歌猛进,小刀生产量从2000年1万把到2005年80万把,再到目前100多万把;厂房面积从成立之初的不足200平方米扩大至目前的2000多平方米。华锋刀具厂也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配套服务于一体综合性品牌企业,目前有工人15人,产品畅销国内外。
记者参观他的办公室,只见两组展柜展示着华锋刀具厂生产过的所有产品,多达数百件。“我设计制作的第一把小刀就是这个编号3077的水果刀,花了10多天。这一整面墙的刀具,都是我设计的。”郑伟明自豪地说。前不久,他接到一份来自印度的小刀订单,工人正在抓紧生产。
作为新生力量,郑伟明的儿子去年在广东阳江开办了一家小刀企业。“我希望把这项百年传承的工艺传承下去,希望我们的小刀走出贵港、走出广西,走向全国甚至全球。”郑伟明说。
与郑伟明有着相似经历的郑世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南三利小刀锻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从20岁左右便开始跟随父亲锻打刀具,并创办了平南县上渡街道轻子刀具厂。在发扬传统手工锻造工艺的同时,他多次前往阳江、义乌等地考察学习,率先在村里引入数控机床等先进机械设备,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图为平南县上渡街道轻子刀具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作业。(记者李园园摄)
“过去手工锻打每人每天只能生产10来把小刀,且品质不稳定;引入先进设备后,现在一天能生产上千把小刀,品质还非常稳定。”郑世金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好处,也更加坚定了他“重质量、创品牌”的发展理念。每隔一两个月,他都要前往阳江等刀具产业发达的地区考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管理水平。
发展壮大雅埠村小刀产业成了郑军翔上任后最为关注的课题。
“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否则,我们传承的百年小刀产业,将要沦为其他品牌的代工厂。”今年5月,雅埠村挂点镇领导、上渡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麦任贵这一观点与郑军翔不谋而合。
经过集思广益,雅埠村决定在村委筹建“雅埠小刀”展厅与网络销售直播室,打造“雅埠小刀”区域品牌,由雅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办销售公司,大力发展电商业务,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走进“雅埠小刀”展厅,只见墙上张贴着雅埠小刀的历史沿革和非遗传承人的简介,展柜里陈列着各家小刀企业的精美产品,直播室配备了先进的直播设备。该村成为平南县第一个以驻村第一书记代言产品、第一个村集体经济进驻电商的村。
△图为“雅埠小刀”展厅里展示的刀具套装。(记者曾洁焕摄)
然而,物流问题却成为“雅埠小刀”电商零售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郑军翔和驻村第一书记凌硕奔波于各家快递企业之间,寻求合作机会。然而,由于产品属性特殊、单量较少等原因,他们屡屡碰壁。
7月,麦任贵、郑军翔和凌硕邀请顺丰平南区域经理高志常到村里考察,并多次前往顺丰总公司进行沟通协调。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迎来好消息——顺丰公司同意在雅埠村再设一个收发点。这是顺丰在贵港地区首次设立的村级收发点,是对雅埠小刀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顺丰公司还在运费上给予优惠,相比其他站点,每单运费可节省7元至10元。
8月26日,“雅埠五金”抖音店铺正式上线运营。贺州市昭平县江琳女士在朋友圈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下单购买了一组砍切刀套装。两天后,江琳收到了菜刀。“这菜刀手感极佳,握起来不累手,把手处非常顺滑,即使用力抓握也不会感到不适,重量也恰到好处。平南小刀果然名不虚传!”江琳给予高度评价。
展望未来,郑军翔信心满满地表示:“当前,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抖音账号的运营与产品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雅埠小刀的品牌知名度。中期计划将打造研学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雅埠小刀的历史与制作流程。远期目标则是建设村级产业园,引导现有的小刀作坊和企业提档升级,实现小刀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的发展。”
当非遗遇上电商,期待擦出别样火花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强调只要产品质量足够好,就能吸引顾客。然而,在现代商业环境中,“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的选择也非常多。即使产品非常出色,如果消费者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难以找到购买渠道,那么它也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
平南三利小刀以其锋利度而久负盛名,甚至可以跟张小泉剪刀媲美。作为平南三利小刀发祥地的雅埠村,制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雅埠小刀对不少消费者来说却像深居闺中的少女。因此,当有着百年传承的雅埠小刀遇上新兴的电商模式,这“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将得以破解,期待擦出别样的火花。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电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产物,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迅速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当这两者相遇,不仅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电商行业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首先,电商打破了地域限制,让非遗技艺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在过去,许多非遗技艺受限于地域和文化差异,难以被外界所了解。而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这些技艺能够通过网络展示给全球观众,极大地拓宽其传播范围。无论是偏远山区的传统手工艺,还是少数民族的特色技艺,都能在电商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电商为非遗技艺、非遗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机会。传统上,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往往依靠口耳相传和线下销售来维持发展。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而电商平台则打破了这一局限,让非遗技艺能够直接面向消费者,实现线上销售和交易。这不仅提高销售效率,也为传承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
更重要的是,电商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电商平台上,非遗技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制作方式和表现形式,而是可以与现代设计、科技手段等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这种创新不仅让非遗技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动力。
综上所述,雅埠小刀通过电商平台的助力,将有效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展现非遗技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新生机。在这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中,我们看到了非遗技艺的无限可能,也感受到了电商力量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贡献。未来,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像雅埠小刀这样的非遗瑰宝将在电商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主管| 中共平南县委宣传部
出品|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贵港新闻网
编辑| 林钆伶
责编| 林玉卉
审核| 韦挺松
签发| 余世昌
【转载需征得出品单位同意,转载时不得删减和更改原文内容。所有媒体平台首发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