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梦,成为求职的起点
一句玩笑话,把好兄弟“拉上贼船”
互相倒苦水、互相安慰
我和我最好的好朋友·case buddy·饭搭子
终于一起上岸梦司!
Vincent & Aaron (化名)
本科|芝加哥大学UChicago
专业|经济&诗歌;经济&哲学
Offer|
V - 麦肯锡Mckinsey管理咨询休斯顿办公室2025年全职(非转正)Offer
A - 贝恩Bain管理咨询芝加哥办公室2025年全职(非转正)Offer
滑动查看offer >>
Vincent's Story
一句玩笑
小时候,我家餐桌前面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小学二年级的我时常捧着饭碗,想着如果我是个将军,要先攻下这里,后占领那里,征战四方,纵横捭阖。
上大学后,我实在是学不懂数理化,却经常对国际关系和经济政策着迷,整日心思都在中东局势和货币政策之间反复横跳。
没错,我就是这么个人。每天神游于属于基辛格和格林斯潘的世界里,从来没想过自己毕业后脚下的路在哪里。现在想想,要不是在两年前那个夏天,最好的朋友Aaron或许半开玩笑的一句话,我实在不太可能和商业世界结缘。
两年前的一天,实在百无聊赖的我拉着最好的哥们(也就是Aaron)一起去参观号称全美最破败的城镇(是,我就爱去这种地方)。那时的我已经对大学后的前途有了不足为外人道的焦虑,却实在想不出哪条职业路径能与我的兴趣和知识契合。车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和废弃的工厂在眼前迅速变换,正如我心中的迷茫那般扑朔迷离。那时的我,像一个在大海中漂流的水手,没有灯塔,没有航线。
回来的路上,我们像平常一样天南海北地胡聊。A突然如上帝派来的信使一般,神秘地低声说了一句话:“你想没想过走商科这条路,去个咨询之类的产业?”他跟我说,以我这天马行空的思维和性格,可能会适合咨询行业的用人理念。
这实在触及了我的知识盲区,让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但或许是旅途的自由让我放下了拘束,也或许是朋友一句不经意的话激起了心底的涟漪,那是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商科求职的可能性。我想起读过的苏世民和达利欧的传记,那些学生时代志在四方,被机缘裹挟着进入商业世界的商界领袖的故事,总让我心底隐隐有些酥痒的感觉。
都说商场如战场。我大概是成不了八岁做白日梦时幻想的那个将军,但若能在波诡云谲的商业版图中,为商海之中的玩家运筹帷幄,攻城略地,倒也不失为一种快意人生。就是这个现在看起来幼稚得有些可笑、中二到令人发指的念头,让我迈出了求职的第一步。
出师不利
正式踏上求职之路,来到OSG,一切从零学起。当年那些“纵论天下”的水袖功夫不堪一击,只能乖乖地从蹲马步练起。硬着头皮发出了第一批networking的电子邮件,在国内的凌晨两点爬下床来,战战兢兢地拨通了大洋彼岸某个analyst的电话。
我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和礼貌,试图用简单的寒暄破冰。然而,就在我们聊到关键问题时,“嘟——”的一声,电话断了。
我愣了几秒,心里咒骂着长途电话的不稳定。再拨回去:“I’m so sorry, I think we just got disconnected. Is this better now? Can you hear - ”
“嘟——”,又断了。
我靠在椅背上,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这一刻,仿佛求职路上的所有艰难和不确定性都浓缩在了这两次断线之中。我心中无数次自问:“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此折腾?”
这是我的第一个networking call,也是最失败的一个。它似乎冥冥中想告诉我,收获心仪offer的路注定要付出很多辛苦。
“我们没有躺平的奢侈”
之后的一年多,是在networking email,coffee chat,做各种consulting case,准备各种五花八门公司的面试,和收集那些公司的拒信中度过的。
身边的人陆陆续续都拿到offer了。我的战绩却是:一百多个申请,三个面试。一个第一轮挂掉,一个第二轮挂掉,最后一家二十几个人的boutique小厂,过了三轮面试,在最终轮仍是折戟沉沙。在寒风中解下精心系好的领带,离开那个自费参加终面的伤心地,失败感比口含硬币还苦。
只能去找那个当年把我“拉上贼船”的Aaron诉苦。两个难兄难弟,在一个一百多年的老公寓房间里,开两罐啤酒,互倒苦水。
这次他问:“你说咱俩还为啥在这费功夫,拿个不错的大学文凭轻松点不好吗?”
我愣了一下:这也是我在半夜常问自己的。我也只能告诉A那个支撑着我的答案:“因为咱俩身上只有一腔热血。独自在异国他乡,我们没有躺平的奢侈。”
类似的对话贯穿了我们的求职历程:一个人不无焦虑地复盘某个面试或networking call中的表现,另一个人讲一些自己都愈发不十分相信的安慰的话,说没问题的,坚信到最后一定会柳暗花明云云。
一周后,同样的场景,角色互换。
再聊聊别的,就到了每次类似的对话必然的结尾:“你明天啥时候有空,一起练个case?”
背水一战
一段时间后,Aaron在贝恩上岸了,我却挂在了最后一轮面试。
听着他在微信电话里报喜,我当然发自内心地替他高兴。说这是上帝在你一整年的努力之后给的应得的回报。心里一转念,有些愤懑:那我的回报在哪呢?
或许上帝他老人家喜欢戏剧性的结尾吧。就在那时,手机顶部跳出一行邮件提示:Invitation to First Round Interview;发件人:McKinsey。
在第一轮面试,面对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却在自信满满说出答案后被要求重新检查结果。于是和面试官一步一步推导,望着消逝的时间压着焦虑。到最后,面试官说:“抱歉,你的方法是对的。这样吧,再给你十分钟,你把case做完吧。”
进到最终轮,每面完一场都要跟好兄弟A说一下,每次都感觉面砸了。他都会安慰我说:“没事,千万别受影响。”
那天晚上,接到了来自Mckinsey的电话。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无数次幻想过接到offer call之后要怎么欣喜若狂,该怎么回复电话那头,那个带来改变人生轨迹的好消息的麦肯锡Partner。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我却出奇平静。
我从来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也没付出过远超他人的汗水。回看一年多的求职历程,这是一段时有惰性,遍布荆棘,但时刻被亲人的支持,兄弟的鼓励,导师的帮助,和不大不小的运气所裹挟着的旅程。
如果两年前朋友没有开那句玩笑;如果某个networking call打的更好或更差些;如果那个boutique公司没有把我拒之门外;如果那个面试官没有善心大发……我的路可能会更顺,可能会不顺,更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无心去预测某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我只是无比感激那一个个细小的事件,那些机缘巧合和一念之差,堆积成了这个我几个月前还不敢想象的新的平台。
我更不敢以过来人身份自居。自己的线都还没捋顺,又怎么能来谈什么经验。我只有真诚地祝愿,那些比我聪明和勤奋,比我更早洞悉自己想要什么,更早规划人生并付出努力的同学,能走得更顺,更稳,更早地获得梦想中的结果。
至于我,就继续转身向前吧。永远别忘了八岁时,那个“先攻下这里,再占领那里”的自己。怀揣着浪漫得有些过头的理想主义,被家人、兄弟、导师、朋友们的支持所裹挟着,在注定不会轻松的前路上,去经历每一个秋肃和春温。
Aaron's Story
从诗歌的浪漫到咨询的现实
初入芝加哥大学时,我怀着对文字的无限热爱,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主修诗歌。或许这在旁人看来有些old school,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都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我生活在诗意的世界里,感受着情感的涌动,用文字捕捉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无论是校园里的一片落叶,还是街角咖啡馆中一场匆匆而过的相遇,都能成为我灵感的源泉。
然而,随着大学课程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李白再世,也不可能靠写诗走天涯。于是,我开始梦想着找到一份既能带来充足收入又能让我自由追求兴趣的工作。全面了解后,我看上了金融行业,不过要达到这理想中的“有钱有闲”得越过千军万马,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就在深陷迷茫之际,我偶然间接触到了OSG。初次见面,就发现导师们的风格大多雷厉风行,看上去专治我这种随心所欲、间歇性努力的p人。不过,后来我逐渐意识到,OSG的导师不仅关注技术上的进步,还重视学员的心理状态和职业目标的设定。
加入OSG后,我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改变自己的不自律。由于长期习惯于诗歌创作中灵感的自由流动,我的学习和工作节奏一直不够紧凑,总是喜欢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准备材料。没等我“主动交代”,导师们就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于是为我安排了更紧凑的学习任务,并且频繁督促我按时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帮我克服了拖延症。在他们的持续鼓励下,我逐渐学会如何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很难在求职准备过程中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每次申请材料的准备、模拟面试的训练都需要我全力以赴,但一旦感觉到压力,我就容易不自觉地使用逃避策略,开始分心神游。OSG的导师们对此深有体会,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在高强度的准备过程中保持冷静和高效。
从投行到咨询
最初,我一心想去投行。投行的高收入和快速职业晋升,让我觉得这就是实现“有钱有闲”梦想的最佳途径。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还拉着好兄弟二话不说上了金融求职的“贼船”。然而,正式开始金融求职后,我显然对金融没有太多的兴趣,在学习和准备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尽全力。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我的金融求职意料之中地草草结束了。这时我想,人还是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在我最失落的时刻,O导找到了我。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困惑,花了很长时间与我谈心,帮我分析我的性格特点和职业规划。我意识到,投行并非我唯一的选择,我的性格或许更适合充满挑战、需要创新思维的咨询行业。O导建议我尝试转向咨询赛道,充分利用自己的分析和沟通能力,拓展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尽管转向咨询意味着要从头开始,但好在我逐渐上道,且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摸索出了新的方向。通过一系列模拟面试,我从最基本的框架分析入手,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直到掌握Case Interview的技巧。昔日的好朋友,也变成了今日的mock搭子,是兄弟就一起闯,一起承受千百个case的洗礼(还有千百顿美食的慰藉)。
从心态崩了,到重拾信心
终于获得Bain的一面机会时,我知道我的“背水一战”要来了。为了这次面试,我在短短三个礼拜内进行了将近40次的模拟面试。每天结束实习后,我都要花5个小时复盘当天的练习和面试技巧,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
然而,真正面试的当天,我因为紧张犯了一个小失误。我没有准确抓住问题的核心,导致分析过程不够深入,最后的结论也显得薄弱。走出面试室的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回想起之前所有的准备,我觉得这下是真的要前功尽弃了。
在我自己都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导师们和朋友们没有放弃我。O导和其他导师每天都会联系我,帮助我分析失误的原因,Vincent也不断鼓励我。他对我说,面试过程中我们就是会放大自己的错误,或许面试官眼中并不是个问题呢,千万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彻底否定自己。在他们的支持下,我逐渐调整了心态,决定继续全力准备接下来的二面。
故事的最后,那个期待已久的offer call如约而至。
回顾这段求职历程,我深知,成功并非偶然,它源于无数次在困境中选择坚持、不放弃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在职业道路上找到了方向,还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与潜力。一路走来,感谢身边有懂我的挚友兼战友Vincent。我们虽然没有躺平的奢侈,但一腔的热血才是难能可贵。更何况我们是两腔热血呢。
望大家找到自己的热爱,
用一腔热血以浇灌,
收获理想的果实!
欢迎添加小助手
预约免费的简历评估、coffe chat,
以及了解更多求职面试相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