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开启教育变革新征程

文摘   2025-01-13 16:52   青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青海大学积投身于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的探索浪潮之中,不断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谋篇AI蓝图,夯实发展基础底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校党委、教学科研单位、教学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强化智慧校园系统建设,建立教务、科研、人事、学生工作、财务、后勤、资产等职能部门和院系纵向贯通的实施架构和横向联动的推进体系,不断拓展教育治理应用服务。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青海大学教育数字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青海大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战略实施方案(2024—2025年)》等,通过人工智能专业技术支撑、智能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融合式教学成效提升、师资队伍AI培训与素质提升等十项举措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落地见效。三是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升级建设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学示范中心,智慧教学示范中心以教学云平台为中枢,包含互动教学、资源管理、教学督导、教学空间管理和教学数据可视化系统等5个功能模块。打造线上巡考、屏蔽、智慧教室管理及线上巡课等4个管理系统,与学校一卡通系统融合,实现录播资源管理、直播活动组织、互动教学管理、教学督导评估、智能教室管理等,确保空间管理全覆盖、教学组织管理全覆盖、考试监控全覆盖,有效支撑教师开展智慧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解锁AI密码,推动人才培养新范式。一是布局人工智能类本科专业。谋划绿色算力、数字经济等人工智能类本科专业,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同时也为学校其他专业、领域开展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二是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导论、绿色算力与超算等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识课程中增设1学分信息素养类必修课程。三是开设人工智能类微专业。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X微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四是强化创新人才实验班建设。完善创新人才实验班管理办法,新增绿色算力创新班,持续开展VR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实验班,满足学生多元化人才培养新需求。

点亮AI灯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是赋能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积极推广国家和青海省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有效衔接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具有青大特色的校级智慧教育平台,实现平台联动、资源协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衔接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实现混合式教学全覆盖。二是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印发《青海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系统性、全方位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逐步构建起多主体参与、多渠道供给、多形式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深入参与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建设16门优质特色慕课面向社会开课。三是开展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改革。依托对口支援高校优质资源,与清华大学联合开设9门克隆课程、举办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克隆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以《线性代数》课程为试点,开展“小班同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覆盖88个班级3309名学生,提升“网络课堂”“双师课堂”的应用水平。

借助AI之力,赋能教师成长成才。一是注重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健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功能,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AI素养培训专门化研究和推广平台,重点培养一线教师AI赋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AI教学理念及方法,强化提高骨干教师、学科专业负责人等引领教师研修和指导教师AI赋能教育教学能力。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沙龙、名师工作坊等邀请校外专家常态化开展举办人工智能类培训,与清华大学共办AI教学工作会议。二是细化落实“1+5”教师培训体系。出台《青海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西北地区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青海分院,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实行学分(学时)制管理,支持教师自发开展团队研修和非正式学习;常态化分期组织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开展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中心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推进思政元素与AI融合发展;举办混合式教学、AI应用等赛事、交流、展评等活动,提升教师AI+教学融合应用水平。三是支持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2个国家级、3个省级、17个校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形成一批多元主体参与、线上线下交互、共建共享共研的“人工智能+”教学组织新形态。四是建设教师发展平台,包含教师培训、在线学习、教学竞赛管理、项目申报评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系统,健全监控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师研修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逐步实现面向教师研修全过程的精准诊断、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服务,建立健全教师发展画像。四是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支持教师开展AI课程、AI助教、知识图谱等教研教改项目,公开上线多门课程知识图谱,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拥抱AI教育,开启学生个性化学习之旅。一是扩充课程教学资源。学校依托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扩充课程资源,拓宽教学边界,丰富学生学习选择度。截至目前,学生在学堂在线学习课程约1.7万人次、智慧树学习课程约14.9万人次、中国大学MOOC学习课程约2.1万人次。二是人工赋能促学。聚焦人才培养需求,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和在线教学工具,创新教学范式,推广混合式、翻转式课堂、AI课程、知识图谱等,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增强学生参与度。三是构建多元评价。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构建学生学习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示范中心、线上巡课系统、学业预警等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交互数据,建立“过程性+结果性”的多元考核评价,完善数字化支持的采评督帮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AI赋能教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青海大学将坚定信心,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更好地适应“AI+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 | 青海大学

点亮在看↓ 点

青海教育
发布教育政策信息,提供教育服务指引,分享青海教育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