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聚焦农民老龄化、农地碎片化等突出问题,聚合党组织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组织优势互联互补,积极引导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构建“环节+全程”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加快“小农户”接轨“大农业”,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开鲁县志国农业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粮库内,金黄的玉米粒堆得如绵延的小山,煞是喜人;那边粮食运输车、传送带、铲车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到处一派繁忙景象。开鲁县小街基镇宏伟村村民刘常军是合作社的铲车司机,2024年,他把家里的30多亩地全部托管到了合作社,“耕、种、防、收、储、销”各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跟踪管理,让他彻底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从种地到销售,合作社全权管理,我啥都不用管。这一年我打点零工,能多挣不少钱,比我自己经营那30多亩地得多收入3万—4万。”说起土地全程托管的好处,刘常军难掩喜悦。
刘常军正在作业(张美娜 摄)
开鲁县志国农业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2024年集中托管1.3万余亩土地种植玉米,提供全程土地托管服务,解决土地“谁来种”“怎么种”“如何管”“往哪销”的问题,运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提高玉米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群众收入。
“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烘干、仓储、销售’全程一体化服务,通过合作社的整体管理,既保证了粮食的产量,也保证了粮食的质量,采购商都愿意要咱们的粮食,咱们目前卖的价格也是市场最高价,这样整体算下来能为托管户提高20%—30%的收益。”开鲁县志国农业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志国介绍说。
开鲁县志国农业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粮库粮食收购现场(刘源丰 摄)
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全程托管让农民省心添“金”,基层党组织以农业生产环节托管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开鲁县吉日嘎郎吐镇保发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本村土地资源、农机资源、人力资源,提供农业“耕、种、防、收”四个环节托管服务,逐步转变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粮食生产降本、提效、增收。
“耕、种、防、收我们都不用去田间干活,秋收时合作社把玉米棒直接给运送到家,真是省力又省钱。”村民徐玉祥经营商店,妻子在保险公司上班,2024年他把60多亩地全都托管给了合作社,自己则全身心当起了老板,他说,新的种地模式幸福感满满。
合作社把收获的玉米棒运送到农户家(胡建华 摄)
2024年,保发村对全村4200亩耕地进行环节托管,持续加大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种地成本、增加土地收益,平均亩增产可达200斤。全村132户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当起了甩手掌柜、工薪一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元。
“通过这几年我们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进行托管,大大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在托管的四个环节,每亩能给老百姓节省40~50块钱,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拉近了我们村干部和农户的关系。”开鲁县吉日嘎郎吐镇保发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合作社监事长颜庆春介绍,村里还争取到了上级的125万元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购买了大型农机具,下一步,村集体准备把机车以租赁的方式租赁给合作社。“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我们社会化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户服务,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能增加至少10万元。”颜庆春说。
徐玉祥(右)在查看玉米晾晒情况(郭大蕾 摄)
开鲁县不断因需施策,持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小田并大田”统种共富模式,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和环节,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从单一服务向资源整合转变,精准对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激活乡村振兴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社会化主体组织1600余家,实施社会化服务面积100万亩,服务农户约3.8万户。(杨景欣 刘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