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没苦硬吃,害惨了多少身边人
教育
2024-11-01 18:13
广东
近年来,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加班频繁到令人咋舌,即便是调休也难以真正缓解,家中也因此时常产生摩擦。谈及我们的父辈,他们的性格尤为坚韧,特别是在对待“吃苦”这件事上,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执着。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日常琐事,都能感受到他们那种“苦”的烙印,他们时常回忆起过去的艰难岁月,我们听后既心疼又无奈。每逢假期回家,第一天还能享受到一桌新鲜可口的饭菜,但接下来的几天,却都是剩饭剩菜了。排骨能变换着花样连续吃上三天,粥都已经变质了还不舍得扔掉,冰箱仿佛成了时间的黑洞,食物一旦放进去就难以再出来。在他们眼中,家用电器似乎都是电费的“吸血鬼”,手洗永远比机洗来得干净,烘干机是对太阳的“不敬”,而空调则是耗电的“罪魁祸首”,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老人们总是闲不下来,总想找点事情来做,吃苦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吃苦能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些许安慰,那倒也无妨,但很多时候却是适得其反,吃苦反而让他们承受了更多的痛苦。老一辈那一套“美德”:没事找苦吃,没病瞎担心,有病硬撑着,真是让人担忧不已,节俭确实是美德,但要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那就太不划算了。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吃苦,说白了,就是两代人对“苦”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上一辈人所经历的苦难,已经成了过去,而年轻人所面临的苦难,却是日复一日、时时相伴。他们对苦难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苦难不值得刻意去追求,而应该学会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现在的年轻人讲究的是适度节俭、合理享受,旨在提升生活质量。他们不想重复长辈的老路,因为他们深知,能够改写命运的人毕竟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得顺应时代的潮流。长辈们将“吃过苦”视为一种荣誉,希望下一代也能承受同样的苦难,但他们却忽略了时代的变迁。网络上经常能看到有母亲故意让孩子吃苦的例子,比如在火车上让孩子挤得难受,却美其名曰锻炼孩子。这不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偏差,更反映出人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既担心孩子没有经历过自己所受的苦难,又害怕孩子只享受自己所未曾拥有的福祉。现在这种打压式、哭穷式、愧疚式、挫折式的教育方式,广受诟病,归根结底,都是“苦”字在作祟。这样一来,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父母也不知道如何享受快乐,更不会教导孩子去享受快乐。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怀有“不配享受”的心理,认为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是一种罪过,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如今,我们需要打破这个“壁垒”,学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尽情享受生活。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样与苦难进行无谓的抗争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享受生活,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人生道路漫长,苦难或许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而剩下的日子,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