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的寸头取代之前厚重的刘海,整个人看上去精神不少。正如网友所说:不管什么发型,穿着如何,都改变不了“韦神”身上独有的气质。2021年,北大校园里的一段采访,让韦东奕彻底出圈。视频里,一头蓬乱的头发,拎着一瓶水、一袋馒头,略显拘谨地说着:不了解他之前,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不修边幅的理工男,实则是深藏功名的扫地僧。韦东奕,自小就奥数上展现出的惊人天赋,所有的数学奥林匹克比赛,只要他参加就是第一名。屡战屡胜,耀眼的成绩让很多人注意到他,中考时,他被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破格录取。到了高中,他连续两届在奥林匹克竞赛中以满分夺冠,被保送北大。短短几年内,他就完成了本硕博的全部课程,并留校担任助理教授,几乎横扫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奖项。韦东奕的这份履历,任谁看来,似乎只有天才方配拥有。于是,人们给他冠上了“韦神”的称号,一下子被他捧上神坛。更玄乎的是,有传闻他曾拒绝了哈佛大学的offer,还破解了博士团队许久的难题。那些传闻越传越多,也越传越夸张,逼得他出面澄清:没有找过自己。人们拿着放大镜,在他身上反复搜索,发现一点瑕疵就群起而攻之。在食堂里,韦东奕穿着朴素,打完饭就独自坐下,埋着头一口一口扒饭。有人觉得他吃相和坐姿不雅,得改;有人无情讽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这样。”更有甚者,直接把他丢到了婚恋市场去打分,这种情况,可能找不到媳妇;早前,疑似一张北大补贴工资表流出,韦神榜上有名,补贴那栏写着无房教职工。被网友质疑他的能力,煞有介事地感慨:“这么牛,还买不起车和房,可不可笑。”他口齿不清晰,被人嗤之以鼻:看着好傻,可能有心理疾病。似乎只要他的名字一出现,必然会有围绕着一堆冷嘲热讽的声音。从长相到吃相,从婚姻到生活……所有你能想到的侮辱嘲讽,都被一股脑儿扔在他脸上。全然不顾,他的才华和贡献;全然忘了,他经历了千锤百炼。被追捧时有多谄媚,毁灭时就有多无情,这就是网络世界的残酷;而,那些无从辩解的伤害与苦痛,又有谁在意呢?一切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毫不留情地公之于众,尊重从何谈起。裹挟过后,他们只会假装不记得,然后忙着赶赴下一场狂欢。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二是捧杀。”一旦达不到看客们的预期或想象,他们就会疯狂地将其拉下,砸得稀碎。外景采访中的她,5分钟长镜头口播一气呵成,节奏不疾不徐。自带清新自然的气质,温暖又治愈,一下戳中网友们的心尖,成功出圈。仿佛是一夜之间,王冰冰迅速走红,所有人都开始喜欢她,可没多久,就有人扒出那些所谓“黑料”,对她进行羞辱。更讽刺的是,当初那些投之以鲜花和掌声的人,偏偏在她摔下来之后,走得最快,骂得最狠。一直以来,王冰冰都在以普通人自居,从没为自己打造过清纯人设、学霸人设。她靠着自己努力,一步步从地方电视台打拼到央视;她能勇敢止损,从青涩懵懂蜕变成光彩熠熠。可人们视而不见,仅凭自己的观念,就能口诛笔伐完成一场单方面的审判。造神和毁神,仿佛只在一念之间,他们似乎都忘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这种不顾一切的追捧与喜欢,内里早已化作了一场来势汹汹的围剿。我看不见得。与其说喜欢,倒不如说他们喜欢的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完美人物。幻想破灭之时,便将他们从云端拽入深渊。却未曾问过,这一切是否是他们所希望的?我想答案是否定,所以,别假装看不见,别假装不知道。更别堂而皇之,打着以爱之名的旗号,禁锢他们的自由。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那些被挑中的幸运儿,一夜之间完成人生的逆袭。能够得到关注与厚望是好事,却也最怕在看客们的臆想中覆灭。就像曾经的丁真,干净羞涩的笑容,纯洁真诚的眼神,这些buff让他成了人们口中的甜野男孩。然而,人红是非多。爆红带来的并不都是名和利,还有无休止的质疑与谩骂。没有一技之长,就能轻松收获名利,很多人认为他德不配位,太不公平。面对众多经纪公司的争抢,他的选择出乎意料:“入职国企,成为了家乡的旅游形象大使。”并且,丁真对自身也很清醒,努力学汉字,练习普通话……丁真的抖音有七百多万粉丝,视频很干净很好看,大多都是家乡风景。他没有因为流量加身,而迷失自己;他没有因为外界恶意,而自怨自艾。站在风口浪尖,丁真还是那个丁真,坚定,又万分真诚,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在综艺《百姓的味道》里,谢霆锋问丁真:“你羡慕那些飞鸟吗?有想过出去吗?”他和家乡一样,都在变得越来越好。所以,真不必去用圣人的标准去审判丁真。他们被时代所选择,也在用行动影响着这个时代。想来,这又何尝不是时代前进的脚步?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多一点善意,少一点恶意?多一点赞美,少一点苛责?很喜欢《无声告白》里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别忙着造「神」,也别构陷于舆论的虚妄与麻木,不如去真实看自己,真实看世界。因为我们都需认清,无论获得多么高的荣耀与瞩目,都会随着时间消逝。而当更多的人,以清醒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保持初心,坚持自我。哪怕人生多凶险,我们终能走好这一条鲜花似锦又荆棘密布的路。作者:一本叔,本文系一星期一本书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一星期一本书,再忙也不忘记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