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小过年”,带你一次吃遍潮汕…

文摘   2024-12-21 22:56   广东  

又一个冬至不约而来。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在这一时刻我安静地掰着手指,计数自己最大的峰龄,嗟叹流年。


翻开了冬的一页,淡定了然,落记,这一时刻寒冷的时节。


冬至,潮汕人相当重视,并称之为冬节,是每年时年八节的最后一个节日,也是距离过年最近的节日,属喜节。


冬节没有“爆竹一声除旧岁”的热闹气氛,没有做新衣给压岁钱,没有登门拜访贺新禧。但它同过年有很多相似之处:吃团圆饭、祭祀祖先,家里有以虚岁计算未到15岁年龄的孩子要拜公婆。


或许因为这些缘故吧,潮汕民间就有“冬节小过年”的说法。


潮汕有“冬节小过年”之俗语,潮汕人过冬节要吃“冬节丸”,老人担食了“冬节丸”家一岁,意思也就是说过了冬节很快就要过年了,冬节在潮汕地方也就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日,过完冬节也就意味着一年很快又过完了!




冬至又称为冬节,南北方的习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馄饨和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然而在潮汕,除了吃冬节丸,还有更多美味的小吃,现在为大家一一介绍:


冬节丸有白色和红色两种,白色是用糯米粉,红色和白色一样,再加上少量食用色素(知道红桃粿吗?就是那个颜色)加开水调节而成,与汤丸外皮用料相同,把它搓成圆圆的,吃的时候要用开水煮熟丸子再用白糖调味即可!



在普宁也有人把它搓成两头尖尖的小丸,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团搓成小长条形,再用剪刀剪成尖丸。




东京丸是用东京薯淀粉做成的,东京薯[学名竹芋]是潮汕的特产之一,种在地里的一种类,根果白色偏圆的,一般筷子般长度,多数用来煲汤或者磨成粉,性凉,清火去燥。主要是制作成东京丸子和甜汤。




姜薯,只有在潮阳和惠来的部分滨海地区的山地种植。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阳河溪镇上坑姜薯。上坑姜薯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连,品上质优。


姜薯洗掉土削皮,浸水里,不然会发黄姜薯抽用把一个个姜薯抽成一薄片一薄片的。烧开水后,把放进滚汤的水里面滚一滚,看到薄片的姜薯片自然卷成卷了就马上关火,不能煮太久,会烂的,加入白糖就可享用了。


在潮汕地区,每逢春节,各家各户都会煮姜薯汤待客。客人来拜年,都能喝上主人做的一碗姜薯汤的。





在汕头潮阳、潮南地区也有人在冬至丸里加入了紫薯,淮山等做成甜汤。



鸭母捻,传统名小食,首创于清代初年,原名为糯米汤圆。


鸭母捻类似北方的汤圆,传统制作要求严格。


鸭母捻的馅有四样,即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馅约15克。


鸭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传统卖鸭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馅各不相同,为区分每粒馅的不同,在包的时候,不同馅的鸭母捻形状各异,如有的形状略圆、有的略尖等,各有记号。是冬至,元宵必吃的甜汤。




在潮州也有人在冬至那天吃落汤钱(胶罗钱),是用糯米做的,其味甘,性温,食之有益气止泄,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之效。


糯米口感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既是药膳,又是美食,难怪既是烹调家又是美食家的潮汕人特别喜欢糯米。


做法:花生、芝麻炒熟压烂与白糖粉混合,将糯米粉和成粉团,蒸熟,然后切成小件,沾上以配料即成。



冬节鸽,不是鸟,又叫菜包粿、冬节粿,是流行于广东一带的特色小吃,是广东汕尾传统节日冬节那天的餐桌主食,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日常食品


。做法将割薯,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虾脯,五花肉……(材料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配盐等佐料翻炒,再将冬节鸽的皮包上。


冬节鸽的皮做法:面粉和糯米粉的比例为1:1,用温水和成面团,然后碾成饺子皮一样薄的皮。把包好皮的冬节鸽放进蒸笼里蒸熟为止,也可水煮。




冬至仔,是陆丰特色的粿,只有在冬至这天才会去制作。




冬至茧也是一种饺子,只不过比较大个。皮的成分是粘米粉和番薯粉,馅则主要是蒜苗、虾、猪肉等。做好后蒸熟可吃,味香口感好。是冬至拜神的主要祭品。




菜头粿,我们这叫菜头丸,又称萝卜糕。菜头系萝卜俗名,菜头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


把白萝卜刮去皮,用菜头抽抽成小条状,用手把萝卜汁捏干。放入薯粉,盐,喜欢花生的可以放点花生米,再均匀搅拌,如果太干就用刀剁几下就不会了。然后做成拳头大的丸状,放到铺好炊布的蒸笼上蒸熟就行了。做好的菜头圆可以即食,冷却后切片用油炸风味更佳。





酥饺,有些地方叫油粿子,一种潮汕小吃。在潮汕人家,每当有隆重的节日时,潮汕人家都会做酥饺。


1、皮的做法:把面粉、鸡蛋、油、水加到一起揉成面团就可以。2、馅的做法:花生炒过去皮,打成碎末;芝麻炒过和花生末、白糖一切拌匀即成馅。3、取一小块面团擀成薄皮,取杯盖压出圆形饼皮(像做饺子皮一样)。4、像包饺子一样把馅包起来。5、再将包好的饺子放油里炸,炸至金黄,酥脆香甜的酥饺就可以吃了。





除了美食,还有这些习俗,你听过几样?


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谢神的祭品,除三牲粿品之外,必须还要有冬节丸,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却也体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上坟扫墓

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而冬节气候较为干燥,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节这天,全村人,除了以出嫁外村的“走仔”没有资格参加、或因身体不适等能力所限外,其余的人都会很积极参加到祭祖行列。到山上时,生性好玩的孩童们这一天确如“放猴归山”。几个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摸死鱼、抓特务、打游击战、采野花、过家家,使出孩童好多的“把戏”。


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午餐前,大人未吃,一般先会关照孩童,年年如此,分给每人几粒蚌吃,分蚌的那个长辈会特别吩咐:蚌壳不要乱丢,集中放到祖公墓碑前面,越多越好,以示钱多多。


原来,在农村,蚌壳又叫“蚌壳钱”,视同古代人交易时,用贝壳作交换手段一样,演袭至今,仍有此做法。在潮州,逢年过节,好多人家都会买蚌祭祖或食用。

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所以成为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


占卜

潮人过冬节,还常伴有占卜活动。有以冬至晴雨,预卜年关阴晴的,如民谚说:“冬节乌,年夜酥;冬节红,年夜湿。”意思是说,冬节如果有太阳,过年夜就要下雨;反之,则过年夜就天气很好。另外,也有人用冬节丸来占卜生男或生女。如果这一年有人家娶新媳妇,那么在天亮时祭拜完井神之后,往井里投进一粒汤丸。然后让新娶妇急忙打水,如果能够将这汤丸打上来,那么则预兆生男孩。有人则将放在筛里的汤丸每次取出两粒,一直取到最后,如果剩下一粒,则预兆生男孩。


贴甜丸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不再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甜丸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传说有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丸后便分手了。


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最后想说,吃货的世界其实很简单,因为味蕾与心情都是无法骗人的,如果你有好吃好玩的推荐,记得底下留言分享,我们努力搬砖争取早日打卡,实现梦想就差你的支持了,替大伙谢谢啦。

来源:潮人游纪

绪杰工作室
潮汕歌王李绪杰新歌、巡演第一时间分享!大潮汕最具影响力,歌迷最多的影音平台欢迎您关注。 每天为您精选好歌曲,好视频,好节目等热门新闻资讯。推广潮汕文化,风雨同行,感谢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