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铅字、胶轮到激光照排,从拣字、拼版到CTP,从人工整晚劳作到机器传送的瞬间,报纸印刷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数与智”的历史性变革,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请跟随我们——
和飘着墨香的报纸,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相见
□保定晚报记者 赵琳 陆巍 庞建芳 董岑 杨洪光
今天是2024年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一年又一年,奔波在新闻一线的记者们用笔尖书写担当、用镜头记录精彩,每一个落下的字符、每一张定格的照片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最终将一份份满载着新闻的报纸呈现在读者面前。
时光回溯至1948年11月25日,当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像春雷一样轰然炸响的时候,一张带着淡淡墨香的报纸《保定日报》在古城保定诞生了。76载,报纸印刷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数与智”的历史性变革,印刷质量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
一张报纸是怎样“出炉”的?它从制版、印刷到送达市民手中,都经历了怎样的工序和淬炼?记者节前夕,我们来到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出版印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印刷公司),市民每日读到的《保定日报》《保定晚报》就出自这里。在生产一线,记者探访报纸印刷技艺,在机器轰鸣声中,和大家一起感受报纸印刷技艺的发展与变迁。
早上8时26分,CTP照排制版车间,制版人员王海涛正在拿着刚刚打印出来的当日《保定日报》付印大样,和已上传到电脑路径的稿件进行对比,仔细检查报纸各版的日期、版别、图文等元素,核实无误后进行拼版、发排。“每天工人们都特别细心,从版面接收、拼版到发排、弯版,再到报纸印刷,每道程序都严格把关,反复检查,避免差错发生。”印刷公司副经理臧保志说,为了保证整个印刷工作安全有序完成,工人们每天都会提前到岗做足准备工作,开启电脑相关程序、检查各大机器是否顺利运转。
在CTP照排制版车间完成接版、拼版、发版、弯版这几道工序后,记者跟随臧保志走进印刷车间。车间地面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一卷卷专用新闻纸。印刷机组人员正在进行准备工作,将重达500公斤一卷的新闻纸用吊钩吊往印刷机的纸架上固定待用。机组人员段立响在上版前先清洁机器,擦洗墨油,“清洁保养流程主要是清理掉印刷机工作时内部留下的杂质,同时检修故障。今天全部印刷完毕后也要再擦拭一遍。”
9时32分,车间内多台印刷机进入工作状态,瞬间连续的机器轰鸣声不断响起。现场,机器以时速36000份高速运转,卷筒新闻纸瞬间就化身成了一张张报纸,从传送带上输送过来。之后的4小时,是印刷机组人员最为忙碌的时间段。今年45岁的机组人员黄岩告诉记者,印刷期间要通过墨色调节系统对报纸色彩进行调节。“报纸印刷采用的是红、黄、蓝、黑四色套印,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配比,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很考验印刷工的技术和经验。此外,报纸上的报头、人物、图片位置,以及标题文字等都要套印准确,要注重细节,力求完美。”印刷完成后,工人们将印好的报纸进行集中打包,等待发行部门领取,最终由投递员将报纸送到千家万户。
20世纪80年代至今,报纸的印刷已经历过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变革。质检科科长闫宏林告诉记者,刚上班时,报纸的印刷还处于“铅与火”的时代。报纸用铅字印刷,过程大致分为铅块熔化、铸字、拣字、排版、压版、铸版、印刷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当时的印刷厂分铸字、拣字、排版、照相制版、铅印轮转等多个车间。“工厂从外面买回铸字的钢模子,通过铸字机化铅铸字,然后再由工人按照编好的稿件把字拣出来。那时也分白班、夜班,要不只一晚上,忙不清。”闫宏林说。
说到拣字,现制版车间的闫新生再熟悉不过。“刚进工厂那会儿,我就负责拣字。几百平方米的排字车间摆着一排又一排高大的字架,每个字架大概占地4平方米,一个字体,一个字型,一个字架。拣字绝对是硬功夫,刚一上班都要求背架字表,在整个排字过程中,要保证又快又准,就得花工夫去记。那时手快的工人一分钟能拣100多个字。”
工人们将每篇稿件的字拣出后,按照版面安排排好,然后由排版师傅开始拼版。“拼版更要技术,那时多用的是宋体小五号字,所有的字间行距都得靠排版师傅的经验。就连报纸上画的线都是一点一点拼起来的。现在要是有张老报纸,仔细看,就会发现,所有的线都会有极小的缺口。”闫新生说。
当年出版要经过压纸型、浇铸铅板等工序。闫宏林告诉记者,铅字在纸板上轧出凹凸不平的字形后,浇铸工人将纸板装进半圆形铸板机,与纸型相咬合,经冷却便成为一块拱形铅板,之后再将铅板交给印刷师傅,装到轮转机上,这才开始印刷。印刷工作比较繁重,劳动强度大。
1988年,印刷厂购进一台胶轮印刷机,“光与电”的时代拉开序幕。“那时虽然也是拣铅字,但不再需要压纸型,只需把版式照片曝光在PS版上就能进入到印刷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出版作业效率。”闫新生还告诉记者,从这时开始,就能印刷彩报了,“之前只能做到套红,自打开始胶印,彩报也有了。”
1992年实现了全方位的激光照排。1996年1月1日,保定历史上第一份晚报——《保定晚报》正式创刊。随后,实现了无纸划版、电子报库及接收新华社图片传真等技术改造。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印刷机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高,“在开足马力的情况下,1小时能印3万多甚至4万份报纸。除了《保定日报》《保定晚报》《莲池周刊》外,还代印《河北日报》等,每天印刷量达到几十万份。”说到报业最辉煌的时候,闫宏林满是自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代新闻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
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主动投身互联网浪潮。2008年,定位在城市生活消费类门户,立足于电子商务及资讯互动的全保定网展现在用户面前。2014年,作为融合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切入点,“掌握保定”APP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保定日报》进入全媒体时代。
2022年7月,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媒体融合改革的要求,保定新闻传媒中心(集团)成立,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在“数与智”的技术支撑下,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以两报、一刊、三频道、五频率、两端、二网、两微、一“平台”为主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日传播量达3500万以上。
全媒体重大题材报道组不断深入新闻一线,践行“四力”,推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深度报道和融媒产品。正是有了报纸所奠定的大量详实新闻做基础,才有新媒体不断档的后期制作与发散传播,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定篇章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印刷技术的更新换代,如今,《保定日报》由最早的八开两版黑白小报发展成为现在的彩色平面媒体,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展现党报担当。76载,用文字和图片见证古城保定的历史和荣光,记录保定人的生活变迁和心路历程。76载,记者、编辑和车间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这一宗旨始终未变。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以第25个中国记者节为新的起点,这份报纸和她背后接力奔跑的新闻人初心如炬,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不断见证着,记录着……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晚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