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周二)中午和5日(周四)下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4学年秋季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辩论活动分两场在二教203教室和理教208教室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会峰、燕园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大应、智能学院团委书记吴扬、历史学系团委书记乔冠一以及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贾方健、院辩论队队长李明隆等出席课程担任点评嘉宾。450余名2024级信科大一新生共同参加。本次课程由院团委书记吕媛主持。
周二辩论课程现场
周四辩论课程现场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探索和推进本科生学院建设过程中,以开好、讲好思政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结合学科特色和青年特点,守正创新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思政课堂创新开展主题辩论,是学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吸引力的探索和尝试,努力引导青年学生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培养优秀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突出的专业能力,更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中。
本次课程辩论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还是‘岂能无愧于心但求尽如人意’是人生更好的追求?”为辩题。虽然辩手们都是大一新生,但同学们以理性清晰的思路、自信大方的谈吐、有理有据的争锋,为课程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维冲浪和头脑风暴,也充分展现出了信科青年的才情与风采。
周二场次双方辩手们
周四场次双方辩手们
正方持“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观点,他们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二者哪一方更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与其偏执地追求尽善尽美,焦虑忐忑惶惶不可终日,不如与自己和解,追求无愧于心。反方选手“岂能无愧于心但求尽如人意”观点,他们则认为“尽如人意”是指权衡更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看法的合理性,最终得到一个令大多数人满意的结果,做出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决策与判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有机统一的,尽如人意会让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些代价是必然要承担的,是社会团结进步必然的要求。
周二场次辩手风采(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
周四场次辩手风采(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
50分钟的辩论赛结束后,课程进入到交流讨论环节。场下的同学们结合观赛所思所感,立足人生价值的授课主题,积极踊跃发言进行交流,进一步发掘着对辩题的思考,将整个课程气氛再一次带到各抒己见、金句频出的热烈气氛中。
场下同学积极发言交流(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
到场老师们对同学们的表现都表示了高度赞扬。张会峰指出双方通过深入剖析“人心”与“仁义”的关系,展现了高水平的辩论技巧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他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贾方健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能以尽如人意和尽善尽美为目标,四年后能以无愧于心、符合社会意愿的姿态走出北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高大应老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辩题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并就辩题中蕴含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对同学们进行了理论联系现实的建议指导。吴扬谈到这一辩题与我们在课堂所学的“坚定人生理想”主题紧密相关,都涉及到如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更好地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乔冠一对辩手的场上表现和论证技巧做出了精彩点评,并希望通过此次辩论,同学们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吕媛提到辩题本身也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她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把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之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社会贡献更多的作用和价值。李明隆同学从辩论专业技术层面对大家的表现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现场嘉宾点评(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
结语
此次课程辩论赛的举行,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思想碰撞、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更是一次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教学相长的成功尝试。通过课程,同学们纷纷表示对课程主题“探求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系统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学习信息科学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更要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领悟肩负的时代责任,将思修课堂和学习生活贯通起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文字 | 袁琳、韩金成、何家俊、孙睿扬
图片 | 沈大为、石杨子然
排版 | 于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