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明明 孙诗卉 倪新平 李基礼
编 辑丨洪晓文 周炎炎 吴桂兴
1月22日,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从五方面入手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一是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
二是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
三是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
四是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
五是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
首先,A股中长期资金占比较低,并导致相比于其他资产,A股波动率长期较高,随着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A股波动率有望较低,投资者持有体验可能更佳。2015—2024年,沪深300、标普500和日经225的年化波动率分别为22.1%、17.8%和20.5%。相比海外市场,A股波动率偏高。较高的波动率导致投资者在长期持续投资A股的过程中体验到一定偏差,投资者容易面临较大回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个人投资者配置权益政策的难度。
随着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A股投资者结构有望逐步改变,股市波动率也有望下降,这意味着A股长期向上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确,投资A股的体验也有望提升,以个人投资者为代表的更多增量资金有望涌入资本市场。
其次,随着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行,商业保险、社保和年金等机构投资收益也在持续下滑,扩大其权益资产投资规模有望和股市上涨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截至2025年1月下旬,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逼近1.6%。而以商业保险、社保和年金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对固收类资产的投资比例较大,因此,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下行导致这类机构的投资收益迅速降低,甚至以商业保险为代表的机构一度出现债券投资收益和负债成本倒挂的现象,加大了这类机构的投资风险。
通过推动以商业保险、社保和年金等机构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加大对权益资产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这类机构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权益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长期来看,中长期资金的入市有望带动机构投资收益提升和股市长期上涨的双赢格局。
再者,明确中长期资金考核标准,有利于推动中长期资金更重视中长期投资收益而非短期投资收益,强化这类资金的中长期属性。
虽然从商业保险、社保和年金等机构的负债久期看,这类资金具有明显中长期属性,但从这类机构的考核方式看,部分机构实际上关注月度、甚至是周度的投资收益,导致资金的中长期属性有所弱化。《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中长期考核标准,包括“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和“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等,未来这类资金预计将更看重中长期投资收益而非短期投资收益,资金的中长期属性有望得到强化。
整体而言,本次方案的公布,不仅明确释放了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信号,也从具体的考核标准、投资比例和投资方式等角度做出了直接指引。预计中长期资金加大股市配置比例以及从中长期维度进行考核的阻力将有所降低,中长期资金入市有望和股市上行趋势形成良性循环,A股的长期配置价值有望进一步显现。
“长钱入市”政策频出,机构端也顺应号召,2024年多家保险机构加大了权益资产配置。
在近日召开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来自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与会代表总结,2024年,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配置结构持续优化,投资业绩表现稳健,投资收益好于预期。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坚定了保险资金入市的决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大股票投资力度,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同时,提升了投资收益;积极捕捉新质生产力投资机遇,通过投资股票、股权、私募基金等形式,探索长期资金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模式和路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国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方案》对资本市场是一个较大的利好。保险资金投资余额有30多万亿,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每年都有四万亿以上的新增保险资金可以进场。《方案》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并规定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这些政策逐渐积累就会从量变演变到质变。
不过,他也指出,资本市场是否真正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关键还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改革,能否保护投资者权益,让机构投资的资金可以获得必要的长期回报。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