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的节日之中秋节

旅行   2024-09-16 09:01   上海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李朴的《中秋》,描写中秋节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宝镜般升起,月静风闲,万籁无声。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常以圆月象征团圆、寄托情思。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等庆祝方式十分普遍。而一些少数民族的中秋习俗则稍有不同,颇具特色。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找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苗族“闹月”




中秋之夜,苗族人在月光下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蒙古族“追月”




蒙古族人在中秋之夜爱做“追月”的游戏。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于是人们朝西放马奔驰。一些执着的蒙古族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土族“打月亮”




中秋节当晚,土族人用盆装满清水,然后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盆中的月亮倒影,俗称“打月亮”。

除此之外,还有侗族“行月”、彝族“跳月”、傣族“拜月”、德昂族“串月”、鄂温克族“供月”等中秋习俗。尽管庆祝方式不一样,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只要在中秋节,都会期待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这个团圆的节日,分享团圆的时光。




饮食是庆祝传统节日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形成了特有的节日饮食民俗文化。中秋节美食繁多,在享受这些美食的同时,有一些细节需注意。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吃月饼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不过月饼中含有较多的油脂、蔗糖,不宜过量食用,切记不能当正餐吃。




鸭子也是中秋时节常食美味。如川西地区的烟熏鸭子、上海人爱吃的八宝鸭、南京的桂花盐水鸭等。中医认为鸭属凉性,最好是炖食,体质虚寒、腹泻、风寒感冒者不宜食鸭。




中秋节还有吃芋艿、品柿子等习俗。吃芋艿有“宽肠胃,充肌肤,疗烦热,破宿血,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的功效。但胃肠功能不良者不宜多食,体质过敏者慎食。柿子味道香甜,营养丰富,但不可和蟹、酒同食,易致肠胃不适。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微 信 号: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