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之美,传承文化精髓——临夏市各校园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体验活动

民生   2024-11-13 17:07   甘肃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少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近年来,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非遗”文化正逐步走进临夏市的各个校园,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近日,记者在临夏市实验小学看到,同学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掐丝珐琅作品,他们用镊子夹着纤细的铜丝,沿着画好的图案轮廓弯曲成各种形状,不一会儿,牡丹、梅花、飞鸟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就被孩子们“掐”了出来。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已经掐好丝的区域学习“点蓝”上色,仔细地将珐琅釉料填进一个个小格子里,“非遗”文化正通过孩子们的双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要经过画稿设计、描图、掐丝、调沙、点蓝等数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是一项“细活”,重在“慢”,这对孩子们的耐心和细心是极大的考验。”副校长杨佳倩告诉记者说。通过每周三的社团实践课,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基本技法和流程,并沉浸在传统文化的艺术创造当中。




临夏市实验小学学生 马梦茜:我在掐丝珐琅社团学习了2个学期了,我很喜欢这门社团课,老师会指导我们亲手做出掐丝工艺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喜欢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让我的内心变得平静下来,还增进了我对传统制作技艺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临夏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杨佳倩:我平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当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掐丝珐琅工艺画作品时,我就特别喜欢,了解之后才知道是我们临夏州的州级非遗项目,于是萌生要带孩子们一起做的想法。掐丝珐琅社团成立后,成员也从4人发展到28人,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真正让传统非遗文化滋润孩子们心田。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牡丹的了解,传承和发扬牡丹文化,厚植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近年来,临夏市四家嘴小学以花为媒、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组织开展了系列“牡丹文化”校本课程。记者走进教学楼里看到楼道两侧装饰了有彩陶、砖雕、盖碗茶、葫芦雕刻等临夏“非遗”,“这些都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临夏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老师王海霞告诉记者说。




在特色文化课堂上,同学们个个心灵手巧,他们以“纸盘”“扇子”为底,用粘土泥、剪纸、皱纹纸、扭扭棒等材料制作出一朵朵形态各异、绚丽多彩的牡丹手工作品。在十字绣社团,记者看到,同学们手中五彩的针线来回穿梭,一针针下去,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渐渐浮现在绣布上,粉红的花瓣层层叠叠,每一片都透着细腻的质感。




临夏市四家嘴小学教师 李进:四家嘴小学开展以“牡丹”为主题的特色课程已有两年了,学校开发了以“寻河州古韵,赴牡丹之约”为主题的课程体系1.0,非遗课程也是其中之一。这些课程内容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让孩子们感受了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抚触临夏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应该让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临夏市四家嘴小学学生 马晶:学校开展了很多有趣的课程,我参加的是美术课程,老师教我们画牡丹,做牡丹手工,上课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牡丹的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新的小伙伴,今后我会参加更多这样有趣的课程。



在临夏市的各个校园里,“非遗”文化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学生们能跨越时空,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与思想,点燃了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记者:李禹含 马龙
编辑:张旭东 马学梅 黄宇轩
责编:祁扬 朱振斌

审核监制:朱琳 蒲晶晶 沙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临夏市融媒体中心
临夏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 •讲述临夏故事 •传递临夏声音 •每日播发社会民生新闻资讯 •记录美好生活点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