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甄嬛到死都不知道,为何浣碧在得知果郡王的死讯后会撞棺?原来,太后的遗言早已说透了一切

文摘   情感   2024-08-27 22:19   山东  
如果你有情感方面的问题,可以关注我找我倾诉哦
让我来做你暖心的倾听者,聆听你内心真实的声音
作者:花语迟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原著与电视剧有出入

十年后再看《甄嬛传》才发现:
果郡王家书上“熹贵妃安”四个字,才是他对甄嬛最大的算计。
当年圆明园月夜,湖心泛舟时所谈论的范蠡西施之难,终究是落到了他们身上。
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歇,都是寻常。

熹贵妃安
最终令皇帝对允礼起杀心的,是允礼寄回的家书上,那一封封“熹贵妃安。”
在此之前,作为皇帝的兄弟,九子夺嫡中少数存活的皇子,果郡王其实一直都活得很是小心谨慎,从不锋芒毕露。
直到他爱上了甄嬛,爱上了这个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注定不会属于自己的女人后,他开始展露锋芒,成了扎在皇帝心中,那根碍眼的刺。
人人都认为他后期的举动是在“发疯”,是任性妄为不成熟的表现。
可如今看来,他后期的恣意任性,处处锋芒毕露,插手朝政招惹皇帝,才是他为保全甄嬛,所做的的最狠的算计。
因为,作为皇上的兄弟,他可太了解他这位皇兄了。
嘴上说着兄弟情深,可九子夺嫡时,圈禁自己的兄弟,那是何等的腥风血雨?
而上位后,为了夺回对兵权的掌控捧杀年羹尧,囚禁自己的亲弟弟,送朝瑰公主和亲,桩桩件件,都是他表现自己“兄弟情深”的手法。
从来杀鸡都是要儆猴的,而他这个当年险些被卷入的弟弟,又如何看不懂这位皇兄种种雷霆手段,究竟是为了什么,又为了震慑谁?
是以,他和自己的额娘才一再隐忍,对皇帝暗地里搞得小动作不闻不问,并不代表他对皇帝处处的试探和小动作不知道。
但人生总有冲动的时候。
“从我的眼睛落在她身上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有这么一天,我保全不了我自己,我也要保全她。”
爱上甄嬛并不是允礼的宿命,但爱甄嬛却是他的选择。
他又如何不知晓如此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只是,当他将全身心都交付与对方的时候,他便注定不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就这么步入险境,而自己就这么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万般思量下的权衡利弊是没错,但往往“关心则乱”之下的感情,才最真实。
每一封给玉隐的家书结尾,都落款“熹贵妃安”四个字,不过是为了保全对方。
他知道自己的死亡,其实是必然的结局。
从当时自己的皇阿玛将他列入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中的时候,他就已经进入这张死亡名单了。
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皇帝的疑心太重,太深,自己到这一天,不过是时间问题。
与其就这么死去,倒不如为甄嬛的未来铺路。
对于他来说,爱一个人,是希望她能够平安喜乐,快乐就好,不求回报有时候也是一种爱。

相互保全
他们都想尽力保全对方,但可惜的是,皇帝绝不会留着一个可能威胁他皇位的兄弟,来成为日后动摇他皇权的隐患。
说到底:
人一旦登上权利的顶峰,便再难以回到从前了。
果郡王从前的隐忍自抑,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和母亲,而后半生的恣意张扬,锋芒尽显,也不过是为了自己心爱之人,余生能够平安喜乐。
任谁都知道皇帝多疑,是以,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是隐忍。
很多人都觉得果郡王后期,在暴露自己与甄嬛私情,不顾一切展露自己深情的表现是在招惹灾祸,可这更是他保全对方唯一的办法。
因为他知道:
皇帝一直都未曾全心全意地信任自己这个弟弟。
天家父子,又哪来的亲情?而天家兄弟,要想有亲情,那就更不可能了。
对于皇帝来说,其实果郡王有没有觊觎皇嫂,有没有与甄嬛有私情,其实都不要紧。
重要的是:
只要他坐在这个皇位上,就会有深深的不安,骨子里,他更想扼杀掉一切威胁到他权力的因素,无论这个人是谁。
所谓的童年阴影,不被自己的皇阿玛和额娘重视,其实都是借口,皇帝其实很会用温情的陷阱来让猎物陷进去。
无论是之前的年羹尧还是如今的果郡王,之前他都曾兄弟情深地许诺,但最后他们的结局,都是被卸磨杀驴。
而他们的死因,无一例外不是威胁到了皇上手中的权力。
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掉果郡王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感受到对方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了。
很多人包括甄嬛在内都认为,皇帝是因为私情,因为皇家的体面而起的杀心,实则不然。
本质上:
皇帝自从登基开始,骨子里就一直潜藏着一种深深的不安。
很多人对创伤理论深信不疑,但创伤真的是不可治愈的吗?其实并不是。
人是需要努力自救的,不然即便旁人再如何努力,在旁边给予你帮助,你自己沉溺于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救得了一时,也救不了一世。
每次别人想要开口安慰他的时候,他都会打断,并开始施法:
“小时候,皇阿玛偏宠老十七,皇额娘疼爱老十四,而朕......”
皇帝会发泄自己的怨恨,却不会去自我治愈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便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心态是不对的,但他还是习惯性沉溺于此。
旁人畏惧他的权力,迫于他皇帝的尊严,而不敢开口,身边人因为他是主而自己是奴,苦于身份地位也不敢开口。
所以他才会如此困在一个圈子里循环,将自己是受害者的立场一遍遍向旁人强调,在原地苦苦挣扎,觉得自己还是十几年前那个孤立无援的孩子。
是以:
如果当事人自己愿意沉溺于这种状态下,那即便外物条件下的人再如何拯救,其实都是没有办法让他脱离这种不安状态的。

注定的错位
除夕夜倚梅园,甄嬛许的愿,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最开始,甄嬛以为皇帝是她的良配,即便不能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却至少还能相敬如宾,成为彼此心中占有余地的那个人。
但后来甄嬛发现自己错了:
一个无论是年龄阅历甚至手段都要比你想象的,更为强悍的/政/治/动物,他又如何会选择真心爱一个人呢?
处在那个位置上,他注定无法完全将真心交付。
其实主要问题,在于皇帝擅长把每一段关系都搞砸。
皇帝喜欢后宫的每个人女人,最爱的却还是自己。
他感叹自己得不到真心,可自己又何尝真心待旁人?
他说宜修的所作所为恶毒非常,不顾姐妹之情,没有后宫之主的风范,可凡是深爱丈夫的女子,又有谁会愿意与旁的女子分享自己的夫君呢?
真心待他的,他总是要辜负,譬如华妃和皇后;而选择欺骗他利用他的,他又当作真情,譬如甄嬛和叶澜依。
归根结底,皇帝想要的那种爱,只有早逝的纯元和骗子能够做到。
是以,太后临终前对他说的那些话,一语成谶。
皇帝,你幽禁皇亲,手足相残,连自己的弟弟都不肯放过,会落得个六亲不认,骨肉分离的地步。
所以,甄嬛在看清皇帝的薄情虚伪自私后,选择转身爱上别人,也是注定的。
果郡王与皇帝唯一不同的地方:
便是他能充分理解女子的不易,能够平等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而这也正是他与甄嬛最为相似的地方,更是她在凌云峰面对他时,最为心动的地方。
被华妃在翊坤宫罚跪时,果郡王不顾皇帝猜忌风险的英雄救美,在夜探眉庄险些被追兵围捕时的搭救,为了甄嬛千里捎回的家书,宁古塔苦寒无比,他却说顺路;清凉台路上为愈她高热伤寒时的自苦,给甄嬛带胧月的画像和衣服尺寸,以慰藉她相思之苦;长河边咏叹吹笛时的恣意潇洒,凌云峰上赶跑野狸猫时的默默守护,桩桩件件,都是他爱甄嬛的痕迹。
可命运从来都是那么爱折磨人。
那年除夕夜倚梅园中许的三个愿望,皆已落空。
她曾求父母妹妹安康顺遂,平安一生,却险些遭遇抄家灭族的风险,父母妹妹被迫发配宁古塔不说,忍受风霜之苦;
她曾希望在宫中安稳一世,了此残生,却不曾想自己从小心翼翼试探到坚守的爱情,竟都是这张相似皮囊之下包裹的虚伪说辞;
她最后愿能“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可这半生的遭遇,却处处都是风吹雨打,落梅有痕,零落成泥碾作尘,一身傲骨立于风雪中,却横遭曲折。
仔细回想,其实她与果郡王的这一生的羁绊,早就种下了。
“我爱了他一辈子,也辜负了她一辈子,连他现在为我而死,我都不能为她痛哭一场。”
这是甄嬛在回宫后,果郡王饮毒酒而亡后,面对槿汐,唯一一次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爱意。
可月亮注定是要西沉的,月落西沉,星光暗淡,花落了。
“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从一开始,一切就都是错的。”
而皇帝死后,她站在床前对的这句话,也暗藏深意:
从一开始,她对皇帝的爱,就起源于果郡王,而并非是所谓的偶遇知音之情。
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歇,都是寻常,或许从一开始,一切就都是错的。
作者:花语迟,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专注女性成长与情感方面的写作,励志做一个努力写作,热爱阅读的女子。
热爱文字之美,卖字为生,相信有一天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花语迟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对我很重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