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但不如我
我是觉得他不错,他要是骂我,记得把他那段毙掉。
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在天工校园生根发芽
幼儿园毕业演出,是王俣皓的相声首秀。小小的他第一次表演,便是马三立老师的《十点钟开始》,这段相声时长在三十分钟左右,又有身上、又有做派,对小孩来说相当有难度。当时不懂应该怎么练,王俣皓就听录音,一点一点对着学、一句一句跟着背,练习时间久到王俣皓已经记不清,但可以确定的是,首秀非常成功。
相比之下,王志恒的首秀虽然时间上晚很多,却也同样付出了很多辛苦。大一时,刚入学的王志恒选择进入相声社,不久后就准备起了自己的第一段表演。节目名叫《口吐莲花》,是一段妥妥的“学员活”。但他天天练、日日排,20分钟的节目王志恒没日没夜地练习了一个月。虽说表现不是最佳的一次,但仍让他难以忘怀。
在相声社,王志恒和王俣皓不是固定搭档,胜似固定搭档。互为捧逗的他们合作作品不下10段,每一次都很默契,效果都很好,观众反应也很热烈,双方在有表演欲望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对方。用王俣皓的话来说就是,反正我们两个搭档确实是没“泥”过。
王俣皓认为,相声是与时俱进的艺术,只有当下发生的、最火的话题,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包袱才能抖得响。想要演好相声就得多观察生活,多关心当下的大事,“我目前只能做到把一些老活进行拆洗翻新,或者写写小包袱,从头开始写一个新的节目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度,不过王志恒可以!”
王志恒曾在天津电视台表演过原创节目《我的四级呢》,作品取材自他的亲身经历,非常贴近校园生活,从创作到演出都很顺利。虽然作品整体时间不长,但演出效果极佳,成为王志恒表演以来观众最多的一次。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还登上了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斗笑津城”相声大会高校巡演的舞台,博得满堂彩。
除了社员的个人创作,“集体创作”更是同乐友乐相声社的一大特色。创作之初,由某一个人或某一对搭档提出一个主题或大致思路,也就是“梁子”,然后社员们一起集思广益填充内容,在有上台经验的学长带领下不断完善节目、训练表演技巧,基本成型后先在社内表演,大伙儿给一块儿听、一块儿调,相对成熟后再将它搬上相声社专场演出,实地检测表演效果。如果效果不错,那么就“留本”,后面有演出需求的时候,继续推出。
同乐友乐相声社也有非常多经典作品传承了下来。像《打灯谜》《对春联》《口吐莲花》等等,一届又一届,同乐友乐相声社把这些段子磨练得炉火纯青。据王俣皓介绍,这些节目业内叫“学员活”,相对来说形式比较固定,对刚接触相声的朋友十分友好,好练又出效果,让大家在获得成就感后,下次还有演出的欲望。
作为极具天津地方文化特色的社团,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怀揣着对相声的热爱在同乐友乐相声社相遇。他们之中,有些人从小与相声结缘,希望在这里能进一步展现自己;有些人则对相声艺术的了解没那么深刻,但满腔热忱,在社团生活的熏陶中慢慢从“外行”变成了“内行”。同乐友乐相声社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票友”们的热爱和坚持中走过了16年,也期待更多想接触、学习相声的友友们的加入。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策划编辑丨陈亚桥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