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赋能高质效监督

政务   2024-11-01 17:48   青海  

数字检察作为检察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案件审查质量和效率,强化检察机关的对内监督和对外监督。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检察院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将数字检察工作融入检察监督中。借助数字技术,针对执法司法、公共利益、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构建和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通过调取数据和数据分析,拓宽监督线索来源,实现高质效监督,取得了较好的办案成果和社会治理效果,推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持续向纵深迈进。

坚持创新思维

推进自主研发工作开拓新局

自数字检察工作开展以来,各地陆续构建了一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城东区人民检察院在积极学习其他优秀模型构建思路和办案指引的基础上,下决心开展模型自主研发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日常办案过程中认真思考分析,锁定需要进行重点监督的特定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在民事检察、公益诉讼两大检察业务领域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民事检察方面自主研发构建婚姻家庭纠纷民事检察监督模型、困难群体保护民事支持起诉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应用婚姻家庭纠纷民事检察监督模型,共核查出案件线索30条,通过分析研判,发出民事监督检察建议3件,其中类案检察建议2件,个案检察建议1件;通过应用困难群体保护民事支持起诉法律监督模型,共核查出案件线索11条,受理支持起诉案件11件,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工资支付21万余元,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在公益诉讼检察方面,构建“行政许可类法律监督模型”,该模型在全省数字检察模型展示中荣获二等奖,并于2024年6月成功上架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模型平台,成为全省首批上架的模型之一。

截至目前,利用该自建模型,城东区人民检察院已立案9件,发出检察建议7份,同时该模型在后续推广应用过程中,已被省内各市州15个检察院应用并成案24件,上架最高检法律监督模型平台后,各地派生次数现已达到42次,有效推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提升了社会治理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模型应用赋能检察监督

城东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业务主导作用,深入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工作,形成筛选模型、调取数据、线索研判、案件办理的工作思路,利用成熟且符合本地实际的已有监督模型,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推动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条线成功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民事检察方面,应用最高检平台模型1个,筛查线索8条,发出检察建议1件。行政检察方面,应用省内外监督模型3个,发出检察建议4件。公益诉讼检察方面,应用最高检平台模型2个,立案2件,发出检察建议2份;应用省内模型4个,立案17件,发出检察建议16份,挽回财产损失1万余元。不仅在模型推广应用活动中取得积极成效,也成功实现“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工作目标。

坚持融合履职

推动数字检察工作行稳致远

对内,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加强各部门协作沟通力度,以线索移送、经验交流等方式助力各部门模型建立和应用工作深入开展。对外,在取得监督成效的基础上,为做好监督办案“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成效,加强与被监督对象的协作配合,制发检察建议后,持续督促相关部门回复整改,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同时,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如:通过构建并应用行政许可类法律监督模型进行监督后,又与城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城东区卫生健康局等部门签订了《关于建立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建设体系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增强法律监督的合力,为特定领域问题得到长效解决打好了坚实基础。

今后,城东区人民检察院在西宁市城东区委员会和上级检察机关坚强领导下,继续贯彻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工作思路,坚持应用为主、创用结合的总体工作思路,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础上做到深思细悟,努力发现执法司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通过模型建立和应用,助推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青海政法
传递政法好声音,弘扬法治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