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绘报 | 今日立冬

时事   2024-11-07 08:13   河南  

11月7日6时20分迎立冬节气。

此时节,天转寒凉,秋意却未散尽,橙黄橘绿,霜叶缤纷,各种色彩“碰撞”交织,晕染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是一种纯粹而浪漫的欢喜。



立冬三候

立冬初候 水始冰

古时,立冬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不仅是节日还是特别的节日。

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民间则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庆祝立冬的习俗。

立冬之时,绝大部分地方依然被绚丽的色彩点染得美不胜收。北国,街头堆积的银杏落叶黄得耀眼,人们有心不去清扫它们,想留住这一片片美丽的金黄。

江南,红叶初挂霜,红得灿烂,红得鲜艳。最是那盛开的木芙蓉,在初冬的冷雨霏霏中,开得既大又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赞其“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苏轼诗曰:“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而司马光那句“盛时已过浑如我,醉舞狂歌插满头”不仅写尽了木芙蓉傲霜怒放的芳容英姿,也生动描画出了浓墨重彩的初冬风景图。

冬之气,由秋之白露、寒露、露凝为霜一路演变而来,再由霜而结为冰,这便是立冬初候“水始冰”,提醒人们要顺应四时之变,为严冬的来临做好准备。

立冬二候 地始冻

感受初冬的天地之气,要从草木的变化着眼。树叶从润泽变得干枯,芦苇从青碧变为黄白,树冠从茂密变得疏朗,生命的线条变得瘦削了,生硬了,甚至尖利了。

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草木变化中,描画出属于他们的秋去冬来。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这是明代王稚登吟咏《立冬》之作。诗人客居他乡看庭前风吹叶落,唯有半轮明月和一盏禅灯相伴,不禁感叹今晚比昨晚又冷了不少。

“败荷倒尽芙蓉老,寒光暗淡迷衰草。行客易销魂。笛飞何处村。”这是宋代词人赵长卿在《菩萨蛮·初冬》里的描绘。秋天的残荷到初冬都已败尽,天际的衰草分外萧瑟,伴着傍晚时分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游子心中倍增忧愁。

大地是生命的母体,“地之变”决定了生命的有无和存在的状态。感知土地的硬度与温度,体会土地的触感和质感。从这里开始,人们将开启领悟生命本质的又一段奇妙旅程。

立冬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shèn]

到了立冬三候,天气的寒凉日甚于一日,已看不到野鸡一类大鸟的出没,海里的大蛤却多了起来。那蛤壳上的线条和色彩多像野鸡啊,是不是野鸡钻进海里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大蛤呢?

古人经过严肃的论证给出的答案是: 是的。

这份浪漫的想象和天真的意趣,在天地快速走向萧瑟冷肃的日子里,如同一抹暖阳,让暗淡的世界明亮了起来。

发现冬日之美,自古就是文人情趣。“诗仙”李白在《立冬》一诗里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初冬的冷清、萧索跃然纸上,诗人温酒醉卧,使寒冷的日子里也洋溢着慵懒自得。这种醉看冷月冬风的兴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以及中国哲学最为推崇的应天之道: 顺时而为,天人合一。

浓的是生命之力,淡的是冬日之趣,硬的是冬气之寒,软的是人心之暖。这或许就是我们从立冬节气里,重拾的精神雅趣。


立冬絮语

冬天,虽寒意料峭,令人不自觉地缩手缩脚,却总有一些小事物能带来满心的欢喜与温暖:一片晶莹似玉的雪花,一朵傲雪凌霜的寒梅,一杯热气腾腾的暖茶,一盘香气四溢的饺子,一桌丰盛可口的热菜,还有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相守相伴。

日子,因这些细碎的美好,有了憧憬满怀的盼头。天虽凛冽,人却能温情地生活。

在立冬 ——

与朋友相聚,聊聊彼此的近况与心事。有些话,唯有亲近的灵魂方能共情体恤。

和恋人依偎,看看城市被季节晕染出的浪漫。有些风景,只想与在意之人携手共赏。

陪家人闲坐,慰藉他们长久的牵挂和惦念。有些时间,就该留给默默疼爱自己的家人。

独处之时,好好犒劳空乏的胃肠和疲惫的身心。有些暖意,独属于辛苦的自己又何尝不可?

愿这个冬天,有人与你共赏黄昏之美,有人关心你饮食之暖,有人待你诚挚且真,有人懂你寒冷与温暖。即便屋外冰天雪地,你所拥有的日子,依旧热气腾腾。



来      源:综合央视新闻

编      辑:段景景

美      编:李   丹

校      对:刘明镜

审      核:曹   杰

总  值 班:邓红超




欢迎到郑州晚报视频号观看精彩视频嗷~~

郑州晚报
郑州有三宝 烩面法桐老晚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