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现退院潮,真相你了解吗?

文摘   2024-07-03 00:00   新西兰  





农村养老院或出现了明显的退院潮。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南方某GDP百强市连锁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其运营的养老院往年退院率在15%左右,今年上半年退院率提高了25%。

另外三家连锁养老机构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上半年老人退院情况明显多于往年。


农村养老院退院潮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老人家属外出就业机会减少了,大多数时间在家,与其交钱给养老院,不如接老人回家护理。

报道中提到的一个案例显示,年届5旬的陈某曾将患脑梗的母亲送进当地一家养老院,每月收费2600元,他和妹妹各负担一半。今年上半年从工地失业找工作未果,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后,他选择把母亲接回家护理。

在是否住养老院问题上,绝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选择权,因为他们那点微薄的养老金,根本无力支付住养老院的费用。能不能住,子女说了算。

而像陈某这样身处困境的子女,不在少数。

他们大多是50岁上下的农民工,上得抚养老人、下要补贴子女。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他们去城市干建筑小工、保洁等,收入还不错;但现在经济下行,留给他们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很多人只能退回农村待着。

在收入降级的大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随之改变。然而把老人接回家护理后,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很多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是半失能或全失能老人。在养老院,他们有相对专业的护工24小时照顾,各种器械设备也更健全。

回到家,多数家属从零学起才发现,这是份让人身心俱疲的工作,缺少专业护理知识也很难让他们把老人照顾好,比如不会注意老人饮食的营养搭配;

老人感觉不舒服了,才想起测血压;床单和老人身上穿的衣服,只有看上去很脏时才换洗。

另一方面,喂饭、吃药、每天定时翻身、清理大小便这一系列琐碎的动作,将照护者与老人深度绑定,行动的自由大大地受限。

本来农村养老机构的出现,可以将子女从沉重的照护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失能与半失能的留守老人也能拥有比较高的生活质量。

按理说,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养老机构的前景一片光明。而现实是,在经济波动的影响下,农村养老机构很难独善其身本来就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这波退院潮无疑会让日子更加难过。


早在2019年,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就在调研中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十分严峻,只有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62%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投资。一线城市都这样,其他地方情况只会更差。

跟大多数行业的发展困境一样,养老机构为了活下去,只能选择“卷”起来——降低入院收费,减少护工人数和收入,压缩运营成本。

这样做势必会带来服务质量的下滑,也很难留下专业护工。

即便费用降低了,相对农村老人和家庭的收入,养老院的收费还是太高了。

大多数农村老人一个月只能领200元左右的养老金,如今子女也因找不到工作捉襟见肘,如何能负担得起每月至少2000多元的费用?

很多子女不会甘心一直留在家里,但被照护重担捆绑住的他们,又如何能外出找机会挣钱?

原本不多的存款被消耗殆尽后,就更没有钱送老人去养老院。家里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老人的生活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

这就是当下中国1.2亿(60岁及以上)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


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农村绿皮书”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农村养老经济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主体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支撑资源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层面上也开始了行动。

6月13日,民政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扎根乡村、贴近村民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有需求的地区可引入符合条件的国有或民营企业专业化、连锁化建设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


但愿这些意见变成具体措施,否则,农村老人入住养老院,永远是做梦





布谷鸟文摘
每天清早带你走遍国内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