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这是对进一步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提出的具体要求。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出台多项规章制度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关,指导各地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监理、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移交管护等工作,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管理,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标准,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建设,强化法律支持力度,引领和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管理。先后制修订了系列法律法规标准制度规划,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耕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和《耕地质量等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目前仍需完善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快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后管护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验收、建后管护和监测评价等工作。另一方面创新机制,统筹整合资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乡村振兴等相关规划衔接,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投融资、长效管护、联农带农、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等机制,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奖补等方式,提高建设标准;推动地方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管用的管护机制,推动建立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
采取硬措施,加强全流程建设管理。坚持“质量第一、量质并举”,在规划选址、设计、建设、竣工验收、上图入库、建后管护的项目全过程管理中,采取“长牙带刺”的硬措施,强化全流程质量监管。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各地要做好项目设计等前期工作,组织做好储备项目,用好项目储备库,科学确定项目选址,深入实地勘察设计,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规范开展招投标,加强招标后中标管理,严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环节质量关,突出抓好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重点环节,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属地责任,千方百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真正做到建一亩成一亩。
规范验收,强化管护,常态化监督确保质量和发挥效益。一是要做好项目验收工作。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按照“谁审批、谁验收”的原则,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监督抽查。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常态化开展工程设施质量抽测。综合运用考核评价、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约谈通报等方式,防范质量风险。要用好监督考核和绩效管理“指挥棒”,强化企业自查自纠、分级检查评估和专项监督检查,纵深开展好绩效跟踪评价工作,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质量。二是要强化农田建设管护。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后精管细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设施长效使用和发挥效益的关键抓手,需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我国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鼓励各地利用专业化、社会化等力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模式,并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探索发挥保险等专业机构优势,提高管护水平,持续发挥高标准农田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现代农业数字智能装备技术,给高标准农田装上“数字智慧大脑”,形成智控、智管、节效的新型农田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建成“数字化智慧绿色农田”,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相融合,配套耕地质量综合监测点,对工程建后管护和农田利用状况持续监测,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农田建设系统同志们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打好制度、资金、科技和管护“组合拳”,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压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验收、管护各环节工作,统筹推动农田建设事业实现量质“双提升”,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根基。
目 次 | CONTENTS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年第8期(总第254期)
声明:近期发现多起假冒本编辑部名义向作者索要审稿费事件。编辑部不会向作者打电话索要审稿费。编辑部只有一个对公账号,请作者不要向其他银行账号汇款,以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