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手机真的会偷听我们吗?

科技   2024-12-30 21:08   新疆  


刚和朋友畅聊新出的耳机,购物APP立马送上精准推送;家庭聚会才提及旅游计划,手机瞬间被旅游攻略、机票信息“攻占”……
这些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手机仿佛长了“耳朵”,把我们的隐私听得一干二净。近日,“如果手机被偷听耗电速度会快27%”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更是让人们感觉隐私防线已经被彻底攻破。平日里跟我们形影不离的手机,真的会偷听我们吗?
偷听风险确实存在
如今的智能手机早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已经成为功能完备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无线网络随心连,各类APP任你下。
“正是因为安装了很多应用APP,让智能手机存有偷听我们日常对话的可能。”绿盟数据安全咨询专家曾令平说,合法合规的APP获取语音权限是为了正常使用,并不会偷听我们。但一些恶意APP可就不一样了,它们会偷偷开启麦克风权限,在后台悄悄“监听”我们的一举一动。
此外,黑客也可能瞅准手机系统漏洞,远程植入窃听程序,收集我们的语音信息。手机一旦被偷听,手机耗能会异常增加,可能会出现掉电过快、发热发烫、CPU和内存占用高等现象。
不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透露,手机偷偷录音虽说技术上可行,但成本高得吓人、效率低下,还得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并不划算。“实验检测发现,并没有哪款APP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将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算法机制下的误会
既然手机没有偷听,那为何它能精准洞悉我们的各种潜在需求呢?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被“偷听”,其实是AI算法推荐机制在起作用。一些APP会根据我们在网上的搜索关键词、浏览记录等蛛丝马迹,绘制出细致入微的用户画像,进而开展个性化的内容和广告推荐,甚至玩起大数据“杀熟”的把戏。“这种基于大数据构建的用户画像越丰富细致,广告推送就越能精准,从而让我们产生被手机偷听的错觉。”曾令平说。
从成本角度考量,APP偷听用户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智能语音行业某头部公司的语音转文本服务,市场售价10元/万秒,成本价2元/万秒。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算了一笔账:日活一亿的APP日偷听用户1小时,一年下来成本高达263亿元,商业上根本行不通。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全性的不断迭代,APP通过麦克风偷听用户超过1分钟,都会被操作系统切断,根本无法维持长期偷听状态。
个人隐私安全是关键
虽说手机偷听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下载应用软件时,应优先选择官方应用商店的合规APP。安装过程中,务必仔细查看麦克风、摄像头等敏感权限申请,非必要坚决不授权。同时,别忘了及时更新手机系统和软件,以坚固的“防护铠甲”抵御黑客入侵。
对于因算法推荐产生的被“偷听”错觉,保护个人隐私是关键。曾令平建议,除了谨慎授权APP权限,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外,在公开网站上也要“守口如瓶”,不轻易填写个人真实信息。不明网站千万别点,来历不明的APP坚决不碰,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更要慎用。

由算法加持的个性化推送虽然并不等于窃取隐私,但平台及APP也不能肆意妄为。11月24日,政府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将大数据“杀熟”现象列为重点整治对象,要求APP不得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等。“随着专项行动的稳步推进与落实,我们日常感觉被手机‘偷听’的困惑或将逐渐减少。”曾令平说。

来源:科普时报

编 辑 :胡江 王菲 制作:安沙尔丁·沙地尔丁

新疆科技
国家和自治区科技政策的发布平台,自治区科技系统工作动态的新媒体发布通道,自治区科技工作者的移动家园,科技爱好者的前沿资讯频道,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科技助手,社会热点事件及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