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要给沙漠一点儿科技的震撼!

政务   2024-09-27 14:32   吉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作出重要部署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

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一代代年轻人

走在我国生态文明之路上

他们青春朝气

为在中华大地上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贡献青春力量


小年轻进湿地

给野生鸟类做“铲屎官”



黑龙江省,兴凯湖湿地

刘宇霖举着望远镜

寻觅一只刚刚放归的丹顶鹤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员刘宇霖在观测候鸟迁徙情况。受访者供图


兴凯湖湿地

是全国最大的候鸟迁徙“驿站”

这里繁殖栖息着

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金雕等

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以及5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刘宇霖的日常工作就是

保护这些鸟类能在此地

健康、舒适地生活


一到候鸟迁徙的时节

刘宇霖每天早上天还没亮

他就要带着望远镜出发

沿着湿地边缘观测迁徙而来的候鸟

将候鸟种类、数量一一记录下来

直至夜幕降临

为了给鸟类环志(人工为鸟佩戴)

不肯“就范”的猛禽给刘宇霖身上

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疤


水鸟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

每只经过环志的鸟类

都需要进行疫源样本采集

样本要求极为严苛

肛拭、咽拭、血清、粪便缺一不可

年轻的刘宇霖

率先担起了

学习疫源疫病检测技术的任务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员刘宇霖在为东方白鹳环志。受访者供图


从开始不懂,看着满地粪便迷茫

到自学各种野生动物救护技能

在刘宇霖的努力下

保护区成为黑龙江省

首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监测防控标准站

同时也是

首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保护区内各类珍稀水禽的数量逐年增加

以全球濒危物种东方白鹳为例

2005年保护区记录的

东方白鹳数量仅为15只

现在已有200多只

刘宇霖说

“看着保护区风景越来越好

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我们特别有成就感”


来源:微信公众号“鸡西边境管理支队”


三代青年献青春

直把荒漠变丛林



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重返“水的源头、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

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

——“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早期的荒芜景象


为实现塞罕坝区域生态恢复

1962年,林业部

原有三大林场的基础上

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369人肩负使命

或坐车,或骑马,或徒步,豪迈上坝

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

平均年龄不到24岁

127人是刚走出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


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植树(2014年5月13日摄)


面对极端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来自五湖四海的“塞罕坝人”

凭着坚韧的毅力

“先治坡、后置窝

先生产、后生活”

吃黑莜面、喝冰雪水

住马架子、睡地窨子

顶风冒雪、垦荒植树

……

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

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

成为了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如今的塞罕坝


2021年2月25日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第一代林场职工

于茫茫荒原上开山种树

给荒山织就了一件绿衣

第二代林场职工

把这件衣服更结实,更耐穿

陆建是一名标准的“林三代”

追随祖辈和父辈的脚步

他留在塞罕坝继续守护好这片林子

守护好祖辈和父辈的心愿

把塞罕坝这件衣服

织得更结实更漂亮

织成能为更多人

遮风挡雨的锦绣华服



回家!治沙!

给沙漠一点儿科技的震撼



近年来

祖国西北的沙漠、戈壁之中

长出科技“太阳”

一片片光伏板反射着

要给太阳一点“阳光”瞧瞧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库布齐沙漠

治沙人李挺行走在光伏板下

专心地查看生长在

沙质土壤里的蔬菜苗


6月,在内蒙古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李挺(右)在查看蔬菜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0后”李挺大学毕业后

返回家乡

扎进库布其沙漠开始防沙治沙

他利用立体光伏、无人机飞播等

新方式从事着治沙事业

十年来

他与团队研发出了新型治沙方式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

如今,光伏发电板下

生长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

草籽、沙柳、四翅滨藜

还溜达着疏松土壤、提供废料的

沙漠“战斗鸡”



得益于数十年来

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

把“绿洲”牢牢地锁在了这片“死亡之海”

让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

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库布其的成功实践

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

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

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如今,新一代年轻治沙人们

正满腔热忱地将新科技

应用于治沙实践

他们运用智能化的方式

科学而高效地推动治沙工作的进展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我们必将书写出

新的绿色奇迹









来源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新华社客户端,团湖南省委等

编辑丨李真

初审丨王健东

复审丨范光宇

终审丨刘天娇

出品单位 / 团市委宣传部 - 新媒体办公室

投稿方式 / ccgqt11@126.com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长春共青团
服务青年发展,传播时代风尚;身边的精彩故事,精辟的人生哲学;海量的实用信息,都将在此展现;天天都有精彩内容,周周都有福利放送.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完美结合!敬请关注【长春共青团】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