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龙蛇走,豪情翰墨连”
“贴罢红黄放眼观,鎏金正楷耀门前”
这些诗句赞美的皆是“对联”
而“楹联”悬于古厝高墙的柱上壁间
有对家族源流的追溯、
对文脉传承的颂扬
是作者情感、学养的生动表达
也是更有艺术品位的对联!
罗源县楹联创作历史悠久、水准极高
更有上千年来的骚人雅士流连罗源
留下的诸多妙联佳句,
如宋代朱熹、陈善,元代太史玄,
明代陈钧、陈元登,清代左宗棠、
黄正纲,民国萨镇冰、何振岱等。
如今,楹联在罗源古厝悠悠留香
只因近千年来的文人墨客
“惜遇”罗源。
“‘联’香惜‘遇’ 寻古罗源”
这一集带您探访
中房镇的古韵“联香”!
陈太尉宫坐落于中房镇乾溪村,原为陈氏家祠,由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的陈苏承诰命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始建,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09年)及明、清多次重修、扩建。坐西向东,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由宋代的正殿、明代的北配殿和清代的南配殿、戏台、两庑、宫门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均是抬梁穿斗式构架。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陈苏去世,因其生前教民农桑、礼教,乡人感其功德,立像入祠奉祀,改称“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蒙古帝国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改名“陈太尉宫”。整座建筑集五代、宋、明、清等4个朝代建筑风格为一体,系我国江南古建筑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吸引着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调研、观光,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陈太尉宫香客络绎不绝;每逢重大民间节日,则由十三境轮流迎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祖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
虬松倒插长标丰里显威灵
这副楹联内容表达的是陈姓村民的共同心愿,祈祷天地灵光祥和、造福芸芸众生。其中“虬松倒插”四个字,这和陈苏在中房定居的民间传说有关。陈苏学富五车,深得《易经》精要,懂得阴阳八卦,擅长风水命相,医术高明、扶危救困,随军南行时救治许多士兵,本可留在福州做闽王的医官,但他淡泊名利,不愿在都城生活。路过中房时,他觉得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一条河洋溪穿境而过。但他对中房的气候不了解,便于当年冬季取两株松树苗倒置种植在山上。次年,松苗果然存活,枝繁叶茂,陈苏便决定在中房定居。清道光版《罗源县志》等皆记载了这两株倒种的松树。
陈尚志故居,又称太史第,位于中房镇中房居委会镇政府东200米,为清代当地名流宅第,总面阔21米,进深21.8米,占地面积457.8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260度,平面呈方形。由2座建筑组成,其中中房村99号为单列一进建筑,正门开在左侧,上挂匾额“太史第,光绪丙戌科,陈尚志”,中轴线上依次为廊屋、天井、正厅、开井、围墙、左右厢房。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九柱,带前后廊,有卷棚,次间与梢间有小弄道。
蚁酒绿倾觞齐祝遐龄登百岁
龙涎香喷鼎更期眉寿享千秋
这副楹联表达的是乡间新酒甘甜醇美,人们共同举杯祝愿主人青春永驻,长命百岁;龙涎香香气扑鼻,象征着吉祥如意、福寿绵长,希望主人能够永享健康长寿。整副楹联表达了对陈尚志太史第主人的深深祝福和美好期望,也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家祖厅前,三十六杆木质旗杆柱高高挺立,是目前全省保存最完整、旗杆碣数量最多的旗杆林,是我国古代体现取得科举功名的一种形式,只有读书中举,入流为宦,才有资格享此殊荣。
林家祖厅建于明朝洪武6年(1373年),距今六百多年。总占地面积1763平方米,建筑面积463平方米,祖厅分前中后三进,1999年经福建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被评为“十邑名祠”之一。
林家祖厅大厅门廊正中挂着一面“林家祖厅”的黑底金字匾额,门廊两侧横挂“举人”“进士”“文魁”“武魁”“拔贡”等数十面牌匾。
海国参军府 天朝甲第家
这副楹联表达的是林家祖上的人在海边或海上服务,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为国家和家族赢得了荣誉,反映了林家在军事方面的显赫地位和贡献;林家又被誉为“甲第家”,反映了家族中有多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家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这对楹联不仅彰显了林家在军事和科举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崇高的社会地位。
林家东山宫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罗源县中房镇林家村,正殿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殿建于清代,宫门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宫总面阔14.4米,进深39.5米,宫占地地面积568.8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依次由宫门、戏台、正殿、后殿组成。戏台已拆。祀奉中房陈太尉。正殿面阔四柱三间,进深四柱三间,穿斗式,正殿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拱斗架叠成八角形藻井,井中绘有“双凤朝阳”彩画,构图精美。
十八岁功成帅府旌旗昭日月
亿万年崇祀河川保彰奠金汤
这对楹联高度赞扬了陈太尉在年轻时就取得的显著成就和他对家乡、国家的卓越贡献。上联突出了他的战功和威名,下联则强调了他为后世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他的历史地位以及人们对他的永恒纪念。整副对联充满了对陈太尉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厚富村朱氏宗祠位于中房镇厚富村,始建年代不详。祠堂坐北朝南偏东10度(170度),由大门、天井、回廊、大厅、祖堂等组成,三面封火墙。总面阔12.6米,总进深28.87米,面积363.76平方米。前面开三扇门,大门上有门罩,歇山顶,门楣上刻有“朱氏宗祠”,门两边刻联:“沛国源流徽国派,紫阳世泽建阳支。”正脊正中为五岳朝天楼阁式小塔,两端鸱吻。左侧小门上刻“入孝”,右侧小门上刻“出悌”。1934~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医院设于此。该宗祠的斗拱基本保存完好;回廊止水墙上保留有孔雀、牡丹等彩塑,以及人物故事、寿字鱼纹彩绘;大门雀替、悬钟及大厅卷棚斗下雕饰各式瑞兽图案,皆十分精美。
唐天祐元年(904年)古僚(朱魁)迁婺源,为婺源朱氏一世祖。其后人因避乱于北宋后期(1065~1088年)自侯官左二坊迁罗源县同乐乡黄重里厚富(今中房镇厚富村),为厚富朱氏始迁祖。北宋末,始迁祖朱良居与堂兄朱以政拟谱序。明永乐元年(1403年)搜集资料,洪熙元年(1425年)由朱人才撰成,并作谱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由族人朱元柱编撰。
沛国源流徽国派 紫阳世泽建阳支
这副楹联中的沛国是朱姓的一个古代郡望,表示朱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沛国;徽国派则是指朱氏在徽州或与之相关的地区的分支或派系;紫阳是朱熹的别号,建阳是朱熹的出生地或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地方,象征着朱氏后人在该地继承和发扬了朱熹的学说。这对楹联表达了朱氏宗祠(同时也是红军医院所在地)的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既体现了朱姓的古老源流,又彰显了朱熹及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岭兜村黄氏祖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依次由天井、大殿、戏台、香楼、看台组成。大殿面阔三间(13.9米),进深五柱(15.82米)。大殿悬挂多面匾额。天井立有两对旗杆碣,旗杆高1.65米,宽0.47米,厚0.16米。祖厅为清式祠堂建筑。
龙角冲霄瑞霭藻林应羡地灵人杰
旗峰插汉祥钟江夏旋征云锦天章
这对楹联描写的是龙角直冲云霄,吉祥的云彩聚集在茂密的森林中。这样的景象,连大地的神灵都会羡慕这里的人杰地灵。顶旗峰高耸入云,吉祥之钟在黄氏家族的发源地响起,预示着好运和福气的到来。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如同在云端漫步,欣赏着如同锦绣般美丽的天空,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辉煌的人生篇章。这副楹联不仅赞美了黄氏祖厝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还寄托了对黄氏家族后代子孙的美好祝愿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龙一样腾飞于天,像旗峰一样高耸入云,同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杜氏祖厝由杜氏第五代子孙杜振彪一手创建,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杜振彪一生为人乐善好施、廉洁奉公,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望。杜氏祖厝作为一座典型的闽南古建筑,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其建筑结构稳固,布局合理,细节处理精湛,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艺术魅力。近年来,杜氏祖厝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功能。中房镇结合大洋村幸福院建设,将杜氏祖厝改建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挖掘和弘扬孝廉文化,以展板、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敬孝崇廉”的主题思想,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教育和熏陶。
海屋筹添不记世间花甲子
华封争祝应知天上老人星
这副楹联是典型的祝寿联,用于庆祝长者高龄和长寿,寓意这是仙人的居所,可享受无限的幸福和无尽的岁月。筹添表示寿命的积累,花甲子是指六十年的一个循环周期,这里用来代指人间的岁月流转。不记则表示不计较或不在意人间的岁月流逝,暗示着长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时间观念,享受着长寿的福祉。华封指美好的境界,争祝则是指人们争相祝福。这里用来形容人们纷纷向长者表达祝福和敬意。这副楹联表达了人们对长者的祝福和敬意,充满了吉祥、美好的寓意。
乾溪村曹湾23号
(陈氏祖厅宗祠)
陈苏(陈太尉宫始建者)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大和五年(831年)。陈苏自幼勤学好问,很有才华,当朝名臣朱温三次调其为官,陈苏皆因看不惯那些权贵勾结、官场腐败而推辞不就。唐末,秦宗权叛乱,陈苏为避乱举家南迁定居中房曹湾,曹湾23号即为陈苏最早的住所。
高行先生第 英侯太尉家
德星光耀远 颍水派流长
这两副楹联内容表达的是陈太尉宫的始建者陈苏,来到中房后教民农桑、礼教,乡人感其功德,称其为“高行先生”,他的德行如同星光般照耀远方,影响深远。宋嘉定二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整个陈氏家族的血脉和传承如同颍水一般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第一副突出了先祖的德行和影响力,第二副则强调了家族的传承和绵延。两副对联充满了对陈氏先祖和家族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百丈龙亭始建于南宋宝祐时期(1253~1258),位于中房满盾村与宁德交界处。亭子飞檐翘角,八角亭造型独特,亭中立有清代石碑,上书“灵昭昭也”四字 。龙亭正对着壮观的百丈龙潭瀑布,瀑布飞流直下,与龙亭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龙从百丈潭中起
雨向九重天上来
南宋丁大全撰。这副楹联内容表达的是龙潭中云蒸雾腾,潭水深邃,似有神龙随时从中跃起;而瀑布从空中飞溅而下,仿佛是从九重天上飘来的雨滴,带有超凡脱俗的意境。
一堵长长的照墙隔开了巍氏祖厝与悠悠古道。沿照墙根边的古道往上走,尽头折向,是入祖厝的大门。书院和天井构成方正对称的院落,典雅隽秀。枋梁间,造型优美的木质雕花装饰其间,令人赏心悦目。正楣门上,匾额高悬,左右两边分别镶有诗(词)一首(阕)。后门,是一狭长的空埕,两头各有一水井。据说这有活水来的两井是“象”的鼻孔,因而常年泉流不断。
祖厝坐东朝西,正前方古道外侧,11对旗杆碣赫然而立。其中6对拴上木质旗杆。旗杆顶端,雕有朝天“文笔”,巍巍壮观。这耸立的旗杆,尖尖的“文笔”,彰显着魏姓先人的功名荣耀,激励着后人继往开来,光宗耀祖。静穆、庄严的成排旗杆,让这座魏氏祖厝散发浓厚笃重的历史和人文魅力。
钜鹿原祖播迁融域延德泽
文林蕃枝肇徙深源启瑞疆
这副楹联描述的是一个家族的迁徙和发展历程。钜鹿原祖指的是这个家族的祖先,他们从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迁徙到新的领域,与当地的人们融合在一起,延续了家族的德泽。文林蕃枝指的是这个家族的后代像茂盛的树林一样繁衍开来,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对联表达了魏氏家族对祖先迁徙与传承的缅怀,以及对家族文化、美德在新环境中延续和发扬的期望。同时,也寄托了家族在新时代、新地域中繁荣兴旺、开创美好未来的愿景。
罗源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罗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房镇
部分图片来源:罗源县摄影家协会
编辑:康琳
审核:叶琴祥 洪映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