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宣汉县农业农村局赵益元。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党课题目是《坚守初心扎深山 永做群众贴心人》。
2022年8月3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作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总书记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一直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35年前,我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宣汉县云蒙山合作示范牧场技术科,负责二村村民养牛的技术服务工作。我所工作的牧场离最近的场镇都有10来公里,不但条件艰苦,还时常停电,照明全靠煤油灯,下乡只能走小路。当地老百姓多养黄牛,但由于缺乏优质牛种,投入成本大、收益却很低。育种技术不发展,产业就起不来,贫穷的现状就改变不了。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不管有多难、花多长时间,也一定要把优质牛种培育出来,让老百姓的黄牛成为能挣钱的“金牛”。
宣汉黄牛是四川传统地方品种,已有两千多年养殖历史,具有性情温驯、适应性好、肉质细嫩的优良特性,但这个品种个体小、生长缓慢、产奶量不高,农户大多作为耕牛养殖,经济效益很低。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繁育出一种产肉多、产奶量高的新牛种,让农民增加一点收入?然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技术路线不确定,时间周期跨度长,也许耗费个几年、几十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提高成功率,我和团队对8万多头次牛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散到全县各个角落的监测点采集数据,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去农户家中或田间地头找监测牛测定数据时多数靠走路,常常一走就是10多公里,一去就是三四天。为了确保种牛性能,无数次拜访农科院、畜牧所的老师,反复研讨验证技术路线,反复进行样本研究。最终,我们找到了运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理论和方法,创建了以分散农户为育种主体的乳肉兼用牛开放式育种模式,历经30多年,终于培育出“蜀宣花牛”新品种。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蜀宣花牛”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填补了中国南方无培育牛品种的空白,是中国畜牧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蜀宣花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被评为201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
有了技术还不够,最关键是要让技术转化成经济效益。运用“蜀宣花牛”养殖技术,让农民的牛儿壮壮的、荷包鼓鼓的,成了我们团队的愿望,也成了我的责任。为了让养殖户尽快掌握“蜀宣花牛”养殖技术,我们手把手教会农户改变传统的养牛习惯,推行配套技术,使养殖效益成倍增长。此外,我们还主动服务返乡农民工创办养殖场,帮助他们选址、规划、设计,并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当前,宣汉县返乡农民工成立养牛专业户已达到30多家。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户发展养牛业,我还组织编写了《宣汉奶牛生产技术》《牛的人工授精技术》《蜀宣花牛养殖技术手册》等培训资料,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场。
2019年,我卸任总畜牧师,岗位变了,但我的战场没变,帮助农民养殖致富的目标和初心没变。我积极组织并引导农业领域的老科技工作者们,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多个方面发挥余热,推动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助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去年,我领衔成立了蜀宣花牛技术工作室,义务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重点在农村,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作为一名受党培育、沐浴党恩多年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我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所学所长全部奉献给农村这片热土和最需要的群众,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庄重承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民之所需”为己责,以“为民造福”为己任,继续做好“蜀宣花牛”的选育提高和新品种培育,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来源:四川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