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要善于和老百姓沟通

时事   2024-11-07 17:35   福建  

宣传要善于和老百姓沟通

文|黄玥华


善于和老百姓沟通一直是我们党的好传统。老一辈革命家著书立作、办刊办报、宣传宣讲,“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身处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理应接过“接力棒”,善于和百姓沟通,引导百姓一同为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

  始终以百姓为受众,关注做了什么,更要关注效果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我们既要看到人是谁、在哪里,还要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打动人,努力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

  写出来不等于看到了。我们党历来善于通过报刊引导人民向前进。《新青年》等报刊影响了几代知识分子,其刊载的许多文章今天读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反观当前一些报刊陷入“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困境,刊登的内容成了自说自话,传播不开。

  讲出来不等于听懂了。党员干部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时事形势与政策,是我们党的一项光荣传统。老一辈革命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信手拈来的例证、深入浅出的阐释,做好舆论引导。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满足于照本宣科,无法呼应基层群众的困惑,不能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答疑。

  演出来不等于喜欢看。我们的文艺创作生产能力逐年提升,但是有影响力、人们普遍认可的作品还是不多,文化供给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还不够匹配。有人发现,热门影视里,很久没出现真正的穷人了。文艺作品中草根、平民的消失,最终带来的,是烟火气的消失。

  加强与百姓的联系,在理论上说服也在情绪上感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问题。如何引人入胜,是宣传思想文化干部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在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中增强认同感。一首《大田后生仔》、一部《山海情》、一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唱出了百姓的生活、演出了人民奋斗的姿态、写出了人民的呼声,受到广泛的欢迎。如果我们不熟悉群众的语言、不了解群众的生活和心理,就无法创作出受人欢迎的作品。

  在政治表达和情感激荡相融合中形成更大共识。革命前辈曾指出,“口号如果不切合群众的要求和心理,叫得太久而至于厌烦,引不起注意,都不适合作为群众行动口号。”如果我们满足于重复文件的内容、重复陈旧的表达,哪怕立场再正确、内容再无懈可击,也很容易显得僵化空洞,达不到宣传引导的效果。

  在关注文化供给回应百姓需求中提升获得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跟不上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大家呼唤推出更多像《功勋》《人世间》等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的主旋律作品。

  深入对百姓的研究,用隐性的宣传达到显性的效果。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应该学会尊敬读者、听众、观众,研究主流价值与百姓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做“看不见的宣传”。

  保持学习状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放歌。当好宣传兵,必须虚心向历史学习,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积淀,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历史答卷。

  关注社情民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当好宣传兵,必须关注社会心态的变化,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必须改进文风,用充分的说理、雄辩的事实、共鸣的情感,做好平衡心理、疏导情绪的工作,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着眼成风化人,创造性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好宣传兵,必须勇于突破、大胆革新,创造性落实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把群众的精神振奋起来,把亿万人民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蕴藏在人民中的力量凝聚起来。


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7期 | 9月上

编辑:吴晨倩

校对:李烁铃

监制:余   臻


↓↓↓
关注“海峡通讯”微信公众号
在这里,读懂福建!


觉得好看,请点
↓↓↓


海峡通讯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刊《海峡通讯》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