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是“生态”和“民族”两张“特色牌”的交融交汇之处。如何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巧用“生态+民族”资源,创新“两山”转化、绿色转型、发展转轨?白沙交出了答卷——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而独特。近年来,白沙抢抓文化消费市场业态多元、场景创新、模式变革等发展机遇,搭平台、聚要素、拓路径,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上逐步形成创新驱动、人文互动与产需联动的良性畅通循环,推进非遗事业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绽放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华彩。
位于县城南叉河畔的白沙展示馆内,诸如非遗资源、民风民俗、特色饮食、农业生产、红色革命等先民足迹和历史沿革,在这里得到了数字化、智慧化的时空展示。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纷纷为非遗文化“点睛”,AR体验“穿黎锦”拍照打卡、AI场景应用实现“古今对话”、三维动漫唤起“非遗记忆”……有了科技这支“神来之笔”的“润色”,非遗文化变得十分有趣,这画龙点睛的一笔,让“老物件”重获“新生命”。
白沙展示馆解说员符朝妃说:“非遗文化从‘沉睡’中‘活’起来,其无穷魅力变得可感可知可触,就好像纵身沉浸在我们黎族历史的‘时光廊’中,让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情感,与现代相遇共鸣。”
过去,黎族先民取用动植物皮毛、叶料保暖避寒、护体遮阳,许多天然的生产生活用具,均采用植物根茎、动物骨骼制作而成,并以黏土为原料烧制黎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骨雕、木刻、陶器等艺术形态,记录和见证了黎族人数千年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农耕文明。在白沙展示馆内,得益于数字化、智慧化场景应用,“沉睡”的非遗活灵活现,再现黎族人耕耘天地间、默默书春秋的光辉历程。
“包括文化快闪、非遗展览、活态体验等活态保护,让非遗文化‘出圈’有了‘新生命’,以及跨界国潮、艺术空间、文化消费等场景应用,让非遗文化‘破圈’有了‘加分项’,这就是保护非遗、读懂黎族的魅力所在。”白沙文化馆副馆长董明玉说。
“匠心”接力——
千年薪火永赓续
黎锦奇葩依旧灿烂,制陶技艺穿越千年,渡水腰舟尽显智慧,骨雕手工惊艳年华,山歌民谣陶醉岁月,一支老古舞深入心扉……长期以来,白沙不断完善国家级、省级、县级三级非遗名录体系,收录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7大类共34个项目,百余名非遗传承人接续耕耘,共同写下非遗不老、向新而生的传奇故事。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传承数千年之久,是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民族史诗”。然而,受限于传统手工编织,早年间,黎族长辈也常常面临物色不到传承人、传统技艺恐失传等现实问题。相比于苦心造诣、难觅芳踪的求贤若渴,倒不如就地采取“家族遗传”的方式,于是家族中的女性就自然成了传承人选。
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她7岁便跟着自己的外婆学艺,后又师从当地民间颇具盛名的黎锦匠人——自己的大姑符明兰,至今可谓“遗”脉相承,又独树“遗”帜。如今,她已是海南省唯一一位省级黎族双面绣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海南黎族双面绣第一人”。
“我们的双面绣是一种活态文化,最要紧的是有人传承,否则就可能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在家里我会把这项技艺传给孩子们,也受邀到学校去为学生们授课,非遗事业人丁兴旺了,才能把这份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符秀英说。
事业有了“人才池”,产业增添“后坐力”。以非遗传承人为创作主体、文化产品为表现形式,应用于生活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整体,非遗文化能够将历史、文化和智慧传递给后代。目前,白沙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6人,累计举办黎锦、制陶、骨雕、民歌等各类非遗培训班近30场次,成功举办成人黎锦技艺大赛6届、中小学黎锦技艺大赛10届,每年培训青少年1700余人,建起了结构合理、成效明显的非遗传承人才梯队。与此同时,作为非遗“智力工坊”——白沙非遗人才工作室,正在激发专业人才的示范引领和带动培养作用,助推非遗事业产业人才梯队建设。
“焕新”赛道——文旅添翼竞苍穹
黎锦走俏市场,鱼酸肉酸津津有味,黎陶随行就市,黎医民歌遗风余韵……“非遗热”的兴起,让“国货”又“焕新”赛道,随之而来的是文旅市场、演艺空间、文化产业的“非遗+”新业态纷纷涌现、频频亮相。文旅消费场景下的非遗,持续释放以文塑旅、以旅兴文的新活力。
作为非遗展示的重要形态——民俗节日,在白沙,包括“啦奥门”“三月三”等民俗节日,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客共襄民族文化盛宴、酣畅民俗风情。各类文博会、非遗展上都能见到白沙非遗的身姿,并赴法国巴黎、北京、成都、武汉等地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事业的交往交流交融,让文化产业持续升温。其中,原创黎族舞蹈《日出日落》出省进入全国舞台,入围2023年第14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并获得提名奖,白沙非遗步履正艰。
身居热带雨林“天窗乡”——南开乡南开村,创办了白沙奥伢双面绣服饰专业合作社,渴望端起“非遗碗”、吃上“文化饭”。于是,一种“党建+非遗”促农增收的发展模式正崭露头角,该合作社屡获市场订单,带动了本村妇女就业创业。
在白沙,如何创新“两山”转化、绿色转型、发展转轨?全域旅游背景下,璀璨而独特的黎族文化赋能,风韵且美丽的绿水青山增效,“旅游+”正在悄然崛起。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有了文旅添翼,在全域旅游引擎的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更加硕果累累。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浓则旅游旺,旅游旺则消费热,消费热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都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我们也会抓好白沙非遗这张名片,让文化自信这把‘火焰’烧旺文旅经济。”县旅文局局长郑东庚说。
◎来 源:白沙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