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田野里恢复了宁静,随着秋粮收获工作的结束,玉米地里只留下一层厚厚的秸秆。正当很多农民们都忙着秸秆离田时,位于德惠市同太乡邓家村的二鹏家庭农场负责人赵二鹏却说:“秸秆就留在地里了!我们种植的150多公顷玉米,全部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条带浅耕技术,明年还要扩大面积……”
为何如此信赖这项技术?因为农场和农民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受益者,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耕地更“有劲”了,“秸秆还田后土壤的有机质也增加了。”翻开农场的测产报告,赵二鹏道出了喜讯,“经过农业部门的测算,今年农场的玉米产量达到每公顷3.1211万斤,公顷产量比去年增产2000斤。”
这个秋收季,我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田频传增产喜讯,农家院里随处可见装得满满当当的粮仓。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黄金玉米带上的农业大市,我市把推广保护性耕作列为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技术,实施目标管理、逐级分解细化,明确长远规划、耕作地块、补贴标准、验收流程,已成为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的共识,并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今年,我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120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0%以上。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技术,打开了黑土地的增产“密码”。
科学指导增产诀窍
土地肥了 农民富了
近年来,在相对贫瘠、干旱的耕地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长春市开展“黑土地保护”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在九台区城子街街道陈家村,种粮大户张显文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告别了土地贫瘠的困扰,“这种模式保水保墒,不仅保护黑土地,还增加了粮食产量。”虽然不是药到病除,但日见成效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让农民看到了连年丰产的希望。
“你看,这玉米棒儿又大又饱满!粗略算下来,今年我通过流转土地种植的55公顷玉米,每公顷至少增收2000斤。”说起增产的诀窍,正忙着储粮的张显文滔滔不绝,“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我们连续12年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开春时一次出全苗,根本不用补苗;秸秆还田提高了透水性,农田不旱不涝;减少作业环节,还能降低成本……”
举办技术培训,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菜单式集成技术指导服务;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行动培训计划,到各县(市)区巡回开展技术讲座;召开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中耕深松追肥机具现场会,在关键作业时节发布技术要点……如今,长春市各级农业部门会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重点村屯进行指导服务,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过去一年,全市各县(市)区组织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现场会超过200次,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次。
主力军组建农机队
各类补贴作用凸显
立冬刚过,位于农安县青山口乡的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便开始为明年的农业生产做计划,“种地选对方法很重要,用啥技术先确定下来,再配备好农机。”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尚乾说,今年,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营的400多公顷玉米,全部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公顷产量预计在3万斤左右。相比去年的每公顷2.58万斤,这样的产量,更加坚定了他们扩大推广面积、增加配套机具的信心。
为应用好保护性耕作技术,这几年,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相继购置了免耕播种机、条耕机、苗期深松机,目前拥有各类农机具144台(套)。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尚乾介绍说,保护性耕作配套农机具都享受购置补贴,他们每年都添置几台新农机,为保护性耕作增质提速。
保护性耕作技术离不开农机配套。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长春市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行优先补贴,优选一批开展该项技术的作业组织和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每年的专项资金也主要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累加补贴、示范区(点)建设及远程电子监测终端设备补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在政策上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随着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户已发展到34万个,拥有免耕播种机数量已超过1.5万台,还组建了一批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的协会和经营主体。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长春市牵引式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有量位居第一。
经营主体率先推广
保护性耕作深入人心
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如何突破技术推广初期的瓶颈?长春市根据农业技术推广规律,以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区为切入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推广对象,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的新模式。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这已是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第12个年头。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又对这项技术进行升级,实施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模式。
走进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密植玉米试验田,轰鸣的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收割、摘穗、装运、秸秆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利用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模式,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实施玉米高密度种植,每公顷保苗提高1万株。
“经过测产,这6公顷试验田里的玉米产量达到每公顷2.9万斤,每公顷增产两三千斤!”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臣笑着说,保护性耕作绝不是秸秆还田那么简单,春耕前要用条耕机浅耕苗带,春耕时再用免耕机精量播种,还要配合苗期深松施肥……今年,他们种植的六七千亩玉米,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模式,蓄水保墒效果明显。
结合黑土面积广、秸秆产量大的实际,长春市创新推出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技术特点的保护性耕作。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常会出现秸秆还田量大、地温提升速率慢、施肥效率低的问题。他们充分借鉴“梨树模式”,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一次优化和提升,新模式更具长春特点、符合种植规律、农民易于接受。
来 源:长春日报
编 辑:贾 薇
初 审:陈思秀
复 审:袁 博
终 审:谢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