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热爱|麋鹿与它们的守护者

时事   2025-02-03 20:41   北京  

点击上方“CCTV4” 关注我们!

麋鹿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在清末以后的百余年间,由于一系列天灾人祸,麋鹿一度流落海外,在中国本土灭绝。1985年,麋鹿重新回到中国,在北京南海子湿地逐渐繁衍,形成了现在的麋鹿种群。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让我们跟随镜头,去看看那里的麋鹿和它们的守护者。


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它们就是俗称“四不像”的麋鹿。每天早上,它们都会聚在这里,等着程志斌带来丰盛的“早餐”。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

这就是我们提供给麋鹿的美味的食物。主要是干苜蓿草、青贮饲料,还有精饲料,还有胡萝卜。冬天的话我们会多给一些精饲料,里面的蛋白(质)和能量就会比较充沛。


麋鹿生性胆小怕人,每次投喂后,程志斌都会退到它们的警戒范围外,但他并不会直接离开,而是远远地观察每一头麋鹿的进食情况,并且详细记录。


北方冬季植被稀少,这里很难找到合适的观察点,为了确保每一只麋鹿的健康状况,程志斌往往要连续巡查4到5个小时。在这期间,还要随时注意麋鹿的粪便、活动轨迹和脱角等情况。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

一般我们都会把它收集起来,拿来做科研。在二月上旬的时候,鹿群的鹿角全部掉完。


鹿角对雄鹿至关重要。在繁殖季节,雄鹿会通过装饰鹿角来吸引雌鹿的注意,并通过打斗来争夺交配权‌。而到了春节期间,正是雄性麋鹿脱角完成开始长茸的关键时期,鹿茸最快一天能长1.5到2厘米。由于雄鹿野性十足,打架时刚长出来的茸角极易受伤,甚至断裂导致大出血,程志斌需要时刻掌握鹿角的状况。此时,一头麋鹿突然离开了鹿群,径直朝我们冲了过来。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

它是高兴,它是把你当成朋友,因为它从小就是人养大的。


在这里,像这样不怕人的麋鹿有10只左右,看起来它们和程志斌相当亲密。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

动物不会像人一样表达自己,它不会说话,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它,需要很细心。像有的需要人工哺乳的小鹿,那个时候我们需要大半夜起来喂两三次。当然一开始它们不太习惯,我们只能假装用母乳(喂养)的那种姿势,比如说把奶瓶藏在腋下或者胯下。


提起小鹿,一直话不多的程志斌亲切得就像在谈论自己的孩子。

记者:这里面现在有没有您从小养到大的鹿?

程志斌:这里面现在没有,但是我以前养大过一只,它是“小宝”。

记者:它现在去哪了?

程志斌:死亡了,后来我们给它做标本了。

记者:还在咱们中心吗?

程志斌:在。

记者:您看过吗?

程志斌:没,看了感觉很难受,没有去看。

程志斌口中的“小宝”出生后不久就被母亲弃养了,在人类妈妈的照料下,它顺利长大回归鹿群。2年前,在一场大雨中,14岁的“小宝”由于年老体衰去世了。


也许是再次提及勾起了思念,又或许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有了面对的勇气,程志斌提出带我们一起去看看“小宝”。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志斌

是它,感觉反正就特别难受。其实和麋鹿待了这么多年,见过它们的生老病死,见过它们欢快地在湿地生活奔跑嬉戏,感觉到心里很愉悦。自己饲养保护了这么多麋鹿,心里感觉特别自豪。


在程志斌和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这里的麋鹿已经从40年前的38只,增加到了如今的160只。随着湿地环境的改善,可以看到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在这里安了家。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钟震宇

今天早上我进行了一个全院的监测,也是走了一个大圈,有32种(动物),像喜鹊、乌鸦、啄木鸟,还有麻雀、灰椋鸟。我们可以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有意识为它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这里的每位守护者对野生动物都如数家珍,他们的新年愿望就是让动物们生活得更好。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 钟震宇

大自然是动物最好的家,所以创造一个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最希望做到的。



来源:CCTV4《中国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持续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央视频【CCTV4】账号

CCTV4
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以“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为宗旨,为海内外用户提供新闻、文化类的资讯、互动与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