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为何课本里要删掉后四句?看了原诗,删得太到位

文化   2024-12-27 06:31   山东  

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胡子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诗词君小学时学到过。

那时候,只知道诗名叫《草》。

长大后,再读到这首诗,却发现诗原来有八句,名字也变了,叫《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时还很疑惑:为什么课本里只有前四句呢?

和儒风君有同样疑惑的,肯定不止一个人。

读了原诗之后,才感慨:删得有道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传诵最广的一首诗。


是他16岁时写就的作品。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

白居易来长安考科举,带着自己的诗集拜访文坛大佬顾况。

白居易奉上诗集,顾况斜眼一看名字:白居易。

大佬颇为玩味:“长安米价贵,想在长安住下来,可不容易啊。”(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等到顾况缓缓翻开诗集,第一首诗,就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当即赞叹:好诗,好诗。小子,你能写出这样的诗,住在长安,也容易了。


后来,顾况逢人就夸白居易,很快,白居易的才名就传遍了整个长安。


这个故事记载在唐代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可见当时就名噪一时。

有人说这个故事并不真实,但早已传为佳话。

从题目上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应试之作,是在考试时写就的诗。

在唐代,凡限定的诗题,都会加上“赋得”二字。

所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篇考场命题作文。


但白居易写得是真好。


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一年又一年,枯萎了,又繁盛起来。

原野的大火也烧不尽,春风一吹,青草遍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展眼望去,远方的春草,几乎盖住了绵长的古道。

在晴朗的天气里,在阳光的照耀下,青草分外苍翠,与荒城连成一片。

草只是背景,真正的主角是游子。

在古原上,送别游子,看着友人走向远方,越来越远,巨大的惆怅包围了诗人,如同这无边绵延的草一样。


这是一首送别诗。


为何小时候的课本要删掉后四句呢?


再回想一下我们小学时学过的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简单、直白,就算是小学生,也能清楚明白诗中的意思。

这是以前儒风君小学时学的诗。

儒风君翻看了现在的小学课本,小学一年级收录的诗是: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自带韵律,天生适合唱读。

小孩子学的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简单直白。

再次回看《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全诗八句,前四句铺陈,主写草,后四句写送别。

前四句给人满满的茂盛的生命力,后四句是离别的惆怅。

最重要的是,前四句简单明白,不用解释,不用说前因后果,孩子就明白,非常适合孩子朗读。

而后四句写送别,写古道,写荒城,写王孙,都需要解释。

在构造上来说,前四句起承转合上是完整的,分开读也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草和大然离孩子很近。

孩子也都见过青草,甚至也见识过“一岁一枯荣”的景象。

口中吟着诗,脑海中浮现自然与生活,是那么恰当。


草旺盛的生命力,是昂扬的,而离别总是悲伤的。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积极向上,越晚了解悲伤越好。

儒风君很理解,当时编教材的老师不想让孩子错过这样一首好诗,于是删掉了后四句。

和“离离原上草”一样待遇的,还有李白的《古朗月行》。

小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收录了李白《古朗月行》的前四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全诗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前四句不用解释,朗朗上口,又非常有生活。

谁没看过月亮呢?月亮就像那镜子一样呀!

正如编教材的老师删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后四句一样,降低了门槛,让更多的孩子体味诗的美,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诗的种子,真好。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

儒风大家
关注儒风大家,读懂中国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