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组合拳”,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三重防线”。这是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和合理地使用网络,降低沉迷网络的风险。
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对他们的个人成长以及国家的未来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指南》的出台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的上网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推进《指南》落实的过程中,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企业、媒体以及社会各界联动发力,携手共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坚固防线,保障未成年人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安全地探索与成长。
“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把好“钥匙”是前提。未成年人的父母作为监护人,需履行好监护职责,把好“第一道防线”,在将手机登录移动智能终端给未成年人使用前,帮助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定年龄区间,做好网络产品筛选,并做好孩子的表率,不接触、不沉迷网络游戏,净化家庭环境,营造良好家风。学校要落实网络素养教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动网络素养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构建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从行为规范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绿色的网络观,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自律和自我保护能力。而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提供者要当好“守门人”,做好源头的管理,防范和抵制流量至上等不良价值倾向,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不良的产品和服务,推出更多有教育意义、能启发思考的内容。监管部门也要加快建立防沉迷系统和未成年人模式,严查、严打不履行网络保护责任的相关部门或人员。对于那些以“破解防沉迷”“绕过未成年人模式”为卖点的机构、平台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堵住治理漏洞。同时,媒体和公众要通过舆论监督、社会宣传等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必须坚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同向而行、同频共振。我们要以《指南》为遵循,不断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火墙”,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而不懈努力。
来源 | 网信崇左
值班编辑 | 胡珊珊
校对 | 宋雯萍
值班二审 | 黄金花
值班三审 | 黄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