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长廊
探寻非遗的璀璨光芒
唱腔婉转 珍馐芬芳
每一缕丝线 每一抹色彩
走近和县非遗
倾听那些诉说着的千年故事
东路庐剧作为安徽省和县的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源于皖中地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东路庐剧以其细腻平和、悠扬婉转的唱腔著称,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又不失戏曲的激昂与张力,其表演形式融合了京剧的程式化与武功技巧,剧目题材由俗走向雅,从民间故事到历史传奇,涵盖万千。
和县庐剧团作为东路庐剧的唯一传承团体,长期致力于保护与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庐剧演员,如著名表演艺术家武道芳,她以独特的“武氏”唱腔和精湛的演技,将东路庐剧推向了新的高度。庐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与创新,使得东路庐剧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和县羽毛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利用禽类羽毛的天然色彩与纹理,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段,经过羽毛的收集、整理到画面的构思、布局,再到精细的粘贴与修饰,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其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山水花鸟的自然风光,也有人物故事的生动描绘。
羽毛画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初年就已初具雏形,当代羽毛画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使得和县羽毛画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传,在楚汉相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从四溃山(今驷马山)突围后败走乌江城时,感到人饥马渴,此时城边有一老翁正在卖蛤蟆酥,见项羽率兵路过,心感不忍,即捧小酥,献给项羽充饥,项羽接过小酥,手捏即碎,随口赞道:“脆酥!脆酥!”自此,人们就把蛤蟆酥改名为霸王酥。
霸王酥,原名叫蛤蟆酥,又名小酥,是和县乌江镇传统的名点产品,有近千年历史。霸王酥原料有面粉、芝麻、菜油、白糖等,分咸甜两种,食之酥松脆香,甜而不厌,油而不腻。
仝茂龙是霸王酥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985年继承祖业,制作乌江霸王酥至今。霸王酥的制作工序精细:擀面、叠酥、搨酥、油酥、撒芝麻,每道活儿都要做得讲究。一口大缸,小麦粉合水手工揉制,和面的点睛之笔是一个提前备好的老面团。小小的面剂子在巧劲的作用下摊薄成面皮,再层层叠起,如此反复,就完成了霸王酥的塑形。经过油酥后再撒上芝麻添香,送进烤箱烤制,美味在时间的酝酿下开始沉淀。
霸王酥的酥香,是马鞍山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乌江霸王酥制作技艺被评为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县炸牛肉选材讲究,配方独特。500多年来,和州炸牛肉经一代代回族传承人发扬光大,已经成为一道享誉县内外的传统美食,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县炸牛肉的核心食材必须选用新鲜的当地水牛的腱子肉,牛肉顺着纹理切成两公分宽、八公分长、一公分厚,切好的牛肉要立即下冷水浸泡然后下开水锅里煮出血沫,再经过腌炸等十几道工序加工而成,食来鲜香味美。
和县炸牛肉市级传承人陆光义,其祖辈陆秉才来到和县后,创办回民饭馆,开始制作炸牛肉,陆光义爷爷接手回民饭馆后,炸牛肉技艺已经十分精湛。陆光义不仅继承了炸牛肉的制作技艺,还依托“民族饭店”这一平台,开展传承、授徒工作,目前已经培训传承人十多名。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之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将领,在乌江镇东南1公里的凤凰山上立祠祀之,并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庙会期间,人们自发前来祭拜项羽,缅怀其英雄事迹,同时参与各种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船、唱大戏等,场面热闹非凡。此外,庙会还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形成了集祭祀、文化娱乐、旅游、商品交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庙会,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END
和县融媒体中心温情提示:
想深入了解大美和县,请您下载“今日和县”APP。这里有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及时的信息发布、最前沿的新闻动态、最全面的线上服务。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应用商城里搜索“今日和县”四个字按提示操作即可下载安装。
END
和县融媒体中心温情提示:
往期回顾
辣椒丰收采摘忙 奏响致富“椒”响曲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