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最开始的一步,便是炎帝与黄帝的联合。
炎黄子孙的名号可不只是说说而已,那些从黄帝时期便已经存在的姓氏,直到今天依旧存在。黄帝一生共有25个孩子,其中亲赐十二个儿子姓氏。
这十二的姓氏都有哪些?他们在今天的情况如何?其中有你的姓氏吗?
中华民族的诞生
在五千年前,亚洲大陆上已经出现了部族。在中原大地上,一共有三个比较出名的部落。
它们分别是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以及九黎部落。其中,炎帝部落以耕种为生;黄帝部落以放牧为生;而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以劫掠为生。
蚩尤部落总是以抢夺其他部落的物资为生,周边很多部落被欺负得很惨。蚩尤擅长掠夺,是因为他们的铸造技术是最好的。
蚩尤有着著名的铁甲军,还是骑着熊猫的大军。传说蚩尤部落有八十一个兄弟,分管八十一个寨子,实力极为强大。
蚩尤欺负完小部落之后................................................................................................................
盯上了同为三大部落之一的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的人们听说后非常焦急,因为他们根本不是蚩尤军的对手。
以农耕为主业的他们,又怎么能与以战斗为主业的蚩尤军作战呢?
很多人都建议不与兵强熊壮的蚩尤军正面交锋。
但是如果不开战,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要任人宰割吗?炎帝部落的人一时间焦虑万分。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求助黄帝部落。
但是很快便有人站出来否定了这个办法,因为他们在不久前刚和黄帝部落闹了矛盾。
在早些时候,炎帝部落的耕地里,有些作物的幼苗被牲畜吃了、而吃了幼苗的牲畜,正是从黄帝部落里跑出来的。黄帝部落的人知道这件事时,那牲畜已经被打死了。
因此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两边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你不惹我,我不惹你的情况。
如果现在去找黄帝部落,恐怕是拉不来援兵的。作为部落首领的炎帝没有出声,他在思考最稳妥的办法。
炎帝思考了一夜,最终还是在第二天早上带着几个人去了黄帝部落,见到了黄帝。炎帝表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希望黄帝能够帮助炎帝部落。
黄帝是一个非常贤明的首领,他很清楚现在的敌人是谁。
于是他不计前嫌,帮助他们在涿鹿之战中击败了蚩尤。
于是炎帝和其他被蚩尤欺负过的小部落,纷纷投靠黄帝,之后中华民族便出现了。
这些五千年以前的上古之事,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史记中写的就不一样。
在史记中,黄帝之前的最强者是神农氏。但是神农已经老了,实力大不如前。此时的轩辕氏实力强大,学会了使用兵器,各地的部落们全都来依附于他。
但是炎帝部落可不是一个老实种地的部落,炎帝看神农氏已经没有了力气,于是就想用武力征服这些小部落。
这些小部落不是对手,该怎样保全自身呢?他们就投靠了轩辕氏。轩辕氏带着他们与炎帝作战,在阪泉迎战了炎帝的军队,一共打了三场,三场过后炎帝就老实了。
炎帝在阪泉三战而败,从此就归顺于轩辕氏。于是轩辕氏替代了神农氏,成为了最大的王,被尊称为黄帝。
轩辕氏成为黄帝后,只有蚩尤不听从他的命令,于是黄帝准备出征蚩尤,将蚩尤的九黎部落也收入囊中。
蚩尤也是个骁勇善战的人,他的军队也不一般,跟黄帝打得有来有回,最终黄帝在涿鹿打败了蚩尤,将蚩尤杀了。
蚩尤部落虽然是炎黄的敌人,但是毕竟都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部落。不能说蚩尤不听管教,就直接把部落赶出这片大陆吧。
蚩尤战死后,蚩尤部落的人只好臣服于黄帝,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地臣服,心里还是有信仰在的。
如今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中的苗族,就是当年蚩尤的后裔。从他们的民间故事中,也能听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故事。
在苗族的故事里,上古时期的苗族是世代居住于黄河边上的,共有“八十一寨”。这个故事里的反派,叫做“垂耳妖婆”。这个妖婆经常来掳走苗民,然后全都吃掉。
是苗民的领袖蚩尤,带领着大家击败了“垂耳妖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那老妖婆还有三个妖娃。这三个妖娃找来赤龙伯和黄龙伯,来给垂耳妖婆复仇。
这两个外援非常强大,蚩尤依旧选择与他们督战。最后一站过后,蚩尤消失了,两条龙也没有再来过。
很明显就能看出,赤龙伯和黄龙伯就是指炎帝和黄帝,最后蚩尤死在了战场上,也就再也没回来。
虽然各个民族之间都有些打打闹闹,但是最后都成为了一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自称炎黄子孙,但是中华有三祖。
涿鹿县黄帝城的中华三祖堂,里面供奉的可不只有黄帝与炎帝,蚩尤也在里边坐着呢。
中华民族的三大文明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三者缺一不可。时至今日,蚩尤依然受到苗族人民的敬仰。苗族曾多次在民间举办祭祀蚩尤的活动。
至于他们的后代又如何呢?
姓与氏的传承
轩辕氏作为最厉害的首领,他一共有四个妃子,十个嫔,也就是四个正妻,十个小妾,共有十四个老婆。有这么多老婆,那黄帝的后人肯定也少不了。
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四个儿子被赐姓。也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只给长子赐姓的制度,或者说这两个十四就是巧合?
这十四个儿子被赐了姓的,得到了十二个字: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这便是当初的氏。因为当时还是母系社会,因此有关姓氏的问题是跟我们反着来的,姓就是氏,氏就是姓。
但是夏商周之前,人们的称呼也有区别。称呼一个男子的时候,就要叫他的氏;叫一个女子的时候,就要叫她的姓。
姓与氏之间的差异,也影响到了两人结婚。比如两个人氏相同而姓不相同,也就是说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或姐弟,他们两个是可以通婚的。
而如果两个人同氏不同姓,那么这俩人就是同母异父的。两个人便不能通婚。这种姓和氏在三代之后便消失了,但是母系社会的特征一直到先秦时期依然存在。
秦始皇是秦国皇族,秦国皇族是被舜帝赐了嬴姓,因此可以管秦始皇叫嬴政。
而秦始皇的母亲也很有名,叫赵姬,因此也有人管秦始皇叫赵政,其实也并无不可。
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变革,姓氏开始向着我们所熟悉的方向改变。进入父系社会之后,便成了我们熟知的姓氏。
这种情况发生在汉代。在汉代开国,吕雉在后宫掌权,开始为非作歹,对整个汉朝的国之根基都造成了影响。
因此,后世的皇帝吸取了这个教训,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社会的转变。
再加上从汉朝开始,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这个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变革,是必然会发生的。
在父系社会中,女子地位的改变,从称呼上便可以看出来。李三的女儿嫁给了张三的儿子,那过门之后的女子也就是张李氏。
字与名的区别
字出现的其实也不是很晚,估计从商朝时便已经出现了,但是那时候并不流行。
而到了周朝,取表字的这个习惯才流行开来。男子在二十岁时,女子在十五岁时,都要给自己取字。取的这个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
那么字和名的区别在哪里呢?主要就是体现在地位尊卑上。在面对长辈时,要自称为名,或者说地位尊贵的人,面对地位比较低的人,也可以直接叫名。
如果反过来的话,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高的人,那就必须用字了。
实际上,古人对于直呼其名这件事是有些抵触的,因此才想出了表字这样一个缓冲的办法。因此这字,必然要和自己的名有关系,其中就有学问了。
比方说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就有着很明显的关系。
因此只有在被叫了名不反感的情况下,叫名才是正确的。
如果是初次见面或者好朋友,平辈之间也要称“字”。如果与一个平辈的人关系不好,也可以直呼其名来挑衅他,这就是名与字的区别。
姓氏、名字这些东西在上古时代传下来,它们的规则与演变虽然复杂,但依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这种姓氏的民族,其他国家最早出现的姓氏,也比我们晚了几千年。尤其是那些总共没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什么叫文化传承,这就是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