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2025年1月26日
冬日太湖,碧波荡漾,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成为生态新景。乘坐今年1月1日开通的太湖水上旅游新航线,游客可以泛舟碧波万顷的太湖,感受水岸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全方位领略江南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旅游业态“上新”,得益于太湖颜值“刷新”。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传出好消息:2024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水平。
浅湖深治,辛苦不寻常。自200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坚决打好太湖治理攻坚战。17年来,江苏人以久久为功之力,不断把太湖治理向纵深推进,如今“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净凝碧”的太湖美景再次跃然眼前。
标·本
立·破
近日,《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成功入选全国首届“地方立法十大范例”,这是苏州首次以立法方式保护太湖岛屿。
放眼全省,17年间,江苏在治理和保护太湖上,“立”的动作持续不断——
坚守“两个确保”底线,修订《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将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启动时间提前1个月至3月1日,为蓝藻防控赢得主动。
在全面落实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基础上,2023年江苏出台《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开展治太工作。
出台推进印染、化工等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产业产品目录》,推动传统产业智能、绿色、协同发展。
加强共保联治,苏州以联合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动环太湖城市协同治水常态化制度化,每年定期两次对太湖等跨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展开联合巡查执法,合力解决交界河湖水事问题。
举全省之力,创生态之湖。2007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持续推进控源截污、源头治理。
“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意义重大,治理过程中探索出内外源共治、清底泥的思路,为浅水型湖泊治理这一世界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在无锡大浮吴塘门定点研究治太已有20多年,他带领团队提出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对策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途径,成为目前我国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理论,为湖泊治理“破”题。
江苏坚持把生态修复摆到太湖治理突出位置。长荡湖、滆湖作为太湖的“前置库”“净化池”,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江苏出台滆湖长荡湖系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洮滆片区清退圈圩3.22平方千米,恢复湿地3.59平方千米,滆湖清淤550万立方米。长荡湖中建设生态浮岛、种植水下森林,由“藻型湖”向“草型湖”转变。洮滆两湖“水下森林”生机勃勃,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提升,物种从440种恢复到759种。
立足改革深化创新,苏州发布《无人机河湖智能巡查要求规范》地方标准,丰富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发展“河湖+文体旅”新业态,繁荣帆船、赛艇等水上运动,出版全国首部城市水文化地图《吴风水韵长》,让河湖可看可游可感知,主客共享的幸福河湖效应得以具象化体现。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徐进,参与了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质提升示范项目。他说:“按照规划调整,我们将这块区域改造成小微湿地。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对水质起到自净的作用,使游人可以零距离观察湿地的小生态。”经过一年的生态实践,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这片水质从修复前的Ⅲ类提升到Ⅱ类以上。
湿地的打造,为太湖筑起天然的生态屏障。如今,站在太湖湿地公园极目远眺,可以看见湿地串珠成链,“水下森林”摇曳生姿,岸上树木繁茂、梅花鹿穿梭于林间,亲水平台错落有致,给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太湖流域的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
2024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12,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浮游植物中,易形成水华的微囊藻优势度持续下降。太湖鱼类生物量达到多年平均值2倍以上。长荡湖水生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到38.4%。
退·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