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herwick Sudio中国工作室负责人兼合伙人克雷格-米勒(Craig Miller)着眼上海的浦西区与浦东区,思考如何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拥有 700 多座城市的中国塑造一个以城市化为特征的新时代。
我是一个外国人。因此,我会以路人的视角,行走于上海的街头,观察浦西与浦东截然不同的城市风貌。《人本主义》一书探讨了城市体验的三大维度:城市、街道和门。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是如何表达这些维度的?聚焦浦西和浦东两大城区即可略知一二。浦西是老城区的中心,位于黄浦江西岸,黄浦江水流湍急,是上海蜚声国际的重要水道。在这里,曾经主导上海城市景观的石库门老街区依然屹立。这些街区由紧密排列的三四层建筑群构成,通过纵横阡陌的里弄相连;它们排列紧密、尺度宜人又相互交织,孕育了丰富的社区生活。这里的建筑虽稀松平常,却无不蕴含着日常生活的精致细节。为了给城市化发展、现代生活以及私家车停放腾出空间,许多石库门建筑已被拆除。不过,现存石库门建筑的数量已然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存在感。法租界有着浦西另一种主导性的都市风貌。曾经盛极一时的法租界已有百余年历史,林荫大道和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使其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地点之一。老式石库门街坊和原法租界有许多相似之处:街道和建筑各具特色,风格鲜明。这些建筑所用的材料并不奢华,但却久久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并因其独特文化价值而得到保护。浦东位于黄浦江东岸,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还是大片的农田。在过去40年间,浦东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形成城市的天际线——构成全球范围内最具辨识度和震撼力的城市景观之一。从浦西到浦东,感觉就像来到了另一座城市。机动车道排列规整,宽度达到四到六车道。建筑矗立在一个个地块中央,建筑四周是地面停车场。浦东具有典型的城区中央商务区的氛围,让人联想到许多美国城市。街道宽阔、车水马龙,缺少以人为本的尺度,这里的建筑主要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风格,覆盖着大型玻璃幕墙要么实用、要么怪异。住宅区普遍都有围墙,与街道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黄浦江另一侧的浦西区相比,这里的城市风貌截然不同。那么,如果要从“城市”、“街道”和“门”这三个维度来看浦西和浦东,对二者的评价又是如何呢?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城市:在城市尺度上,浦东的各种新建筑能契合对建筑的第一需求。这些建筑构成了整个城市的焦点,摩天高楼高度不断攀升,一次次刷新上海在全球各大城市摩天大楼竞赛中的地位。夜晚时分,浦东的高楼大厦上演令人惊叹的LED灯光秀,彰显着城市发展进步与现代化成就。然而在白天,尽管它们的高度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但放眼望去不过是灰色和蓝色玻璃板。当然,使用玻璃作为主要幕墙材料的原因并不难理解——玻璃表面平坦、重量轻,且生产相对成本低廉;玻璃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此外,日光还可以穿过玻璃射入大开间楼板的深处,而这种建筑在过去30年里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的青睐。玻璃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面积更大、性能更佳的建筑的大范围修建和使用。玻璃和混凝土已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材料。这些建筑对于住户来说既多功能又实用,但对于路人而言,除了偶尔反射的光影和透过窗户看到的杂乱无章的办公桌和物品之外,并没有太多其他的看点。好消息是,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多项新技术能实现以经济实惠的方式生产更有层次感和质感的玻璃幕墙。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日光穿透率和太阳辐射增益,这使得幕墙可以根据其环境进行更有意义的调整,而不再只是简单地覆盖一层平板玻璃。这种玻璃产品应该能让设计师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设计出更有趣的建筑。新材料和新技术可以改变城市天际线,无论是新建筑的修建,还是旧建筑的“换肤”升级。浦西则更具多样性。浦西的标志性建筑仍然是外滩上著名的石库门和各色商行,经过了多次保护、改造和翻新后,这些建筑看起来高大而坚固;在新天地等其他地区,历史悠久的人本尺度建筑周边也有着十分成功的场所营造既有中国设计也有外国设计。共同点是什么?视觉复杂性、材料工艺和文化相关性。这些建筑与浦东的玻璃幕墙和眩目外观形成鲜明对比。街道:无论是浦东还是上海的其他地方,街道两边都是千篇一律的写字楼大堂与商业店面,外面套着整齐划一的幕墙系统,这种景观对路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在街道尺度采用纤薄而缺乏人情味的材料,会营造出单一而乏味的气氛——相同的商业品牌藏在相同的玻璃幕墙后面,毫无存在感、缺少氛围感、缺少与上方建筑的对话。在一些地方,整个街道都挤满了商店,这些店面争奇斗艳,竞相吸引着行人的注意。虽然这样至少增添了一些视觉趣味性,但却缺少深层次的意义,并且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浦西的许多街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更有特色、更受欢迎的地方往往是由历史建筑改建而成的,并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新旧混合体。在街道层面赋予建筑独特的存在感,对我们的人本体验至关重要。门:在大城市,人们对门的感知往往就在一瞬间。迈过门槛那一刹那往往很难察觉,但这里可能是人本体验最为重要的触发点。这个位置的花费只占建筑整体预算的一小部分。问题并不在于预算,而是关注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再次向浦西的建筑学习。石库门街区有着许多提升日常体验的精妙手工艺细节和巧思,给人带来一些小确幸和互动感,加深我们与生活空间的情感联系。那么,我们应该朝哪方面发展?我们应着眼新城还是老城——浦东还是浦西?建筑设计师都要面临时间和成本的压力,而节约时间和成本往往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在发展速度极快的中国尤为明显。过去,规模化的城市建设速度飞快,而现在这一势头正开始放缓。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楼盘如今楼龄已达到30年。统计数据表明,30年是一个门槛,在这个阶段,许多建筑将面临拆除的命运。传统的通勤和工作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职工、居民以及路人的期望也在不断演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为新建筑注入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意义和特色呢?过去数十年,建筑设计往往以经济为导向。如今,我们能否利用新兴技术来赋予特大城市以人为本的属性呢?我们能否将情感、福祉和工艺置于新时代建筑设计的核心位置?这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人本主义》这本书能够提供帮助的地方。《人本主义》现已在国内上市,您可在Heatherwick Studio 上海工作室翻阅样书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