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自古崇文重教,名人迭起,英才辈出。到了近现代,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更是孕育出了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12位太仓籍院士,以及建筑、文化和人文艺术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他们群星闪耀,熠熠生辉。《娄江夜读》通过声音和历史档案材料,带您走近这些了不起的太仓人。
邹世昌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他曾在一则自述中深情地写道:“我出生于这块饱经蹂躏侵略、贫穷落后的土地上,我的命运就和祖国的前途紧紧相连,我的历史责任是要竭尽全力去改变她的面貌,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科技发达的新中国。”他曾经为原子弹装上“心脏”,现如今,他年过九旬,仍然壮心不已,还要坚持做“中国芯”。
本期《娄江夜读》节选了2021年《上观新闻》的一篇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继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聆听他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
《他为原子弹装上“心脏” 今年90岁壮心不已 还要做“中国芯”》节选——
“我一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攻克了‘甲种分离膜’制造工艺,为原子弹装上‘心脏’,二是研制‘中国芯’。第二件事情还没有做完,我要一直做下去。”邹世昌院士说。
尽管已90岁高龄,他依然每周去所里一次,了解集成电路研制的最新进展。他曾经说过,铀分离膜的研制是工作的一个亮点,但绝不是终点。这位刚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科学家,一直在路上。
时光回溯到1960年8月,一封电报把正在长春出差的邹世昌召到了北京。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约见了中国科学院原上海冶金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万钧、粉末冶金学家金大康和邹世昌,亲自下达了原子弹研制项目中“甲种分离膜”的任务……当时只有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掌握制造分离膜的技术……“我带领组员经过一年多‘昏天黑地’的攻关方才告捷。调制成功后,整个实验室一片欢腾……”
……1965年,分离膜制造技术通过了国家鉴定,并于同年建厂批量生产。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浓缩铀生产技术的国家。
“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的研制成功,相当于给原子弹装上了“心脏”。1984年,该项技术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邹世昌是第二发明人。
奋斗者,不会停歇自己的脚步。20世纪70年代,邹世昌开始转向国际科技前沿的离子束技术研究。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关键装备,攻克离子注入机技术,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必须跨越的天险……邹世昌参加了CMOS集成电路(电子手表分频器)阈值电压控制的后期部分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将离子注入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
……科研的道路没有终点,因为还有后来人。“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培养年轻人,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邹世昌说。
太仓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见习)
邹世昌,1931年7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苏太仓。材料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负责甲种分离膜项目的工艺优选工作、对荷能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创建中国科学院离子束开放研究实验室、参与在上海浦东建设华虹NEC与宏力半导体等集成电路公司。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等共14项奖励。发表文章200篇,培养博士生30名。2003年被评为上海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2008年被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协会SEMI授予中国半导体产业开拓奖。2021年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微系统研究所)所长、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科学顾问、国际离子注入材料改性学术会议国际委员会名誉委员、德国慕尼黑弗朗霍夫学会固体技术研究所客座教授。
本期图文资料由太仓市档案馆、太仓市科协提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岁月如歌,家国日新,山乡巨变。作为这火热生活的亲历者、喜人变化的见证者,你又会怎样书写“与太仓有关的一切”?是眷恋不已的江南水乡?是回味不尽的太仓美食?是笑意盈盈的亲人朋友?还是治愈感人的人间烟火?无论是太仓的哪一面,都请快拿起笔,写出你心中“与太仓有关的一切”吧。
即日起,“娄江夜读”编辑部面向所有读者征稿,期待我们在“娄江夜读”听见你写下的“与太仓有关的一切”。
主题请注明:投稿
融媒编辑丨夏凤丹
责任编审丨周新锋 韩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