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00多家德企密集扎根,不但成就了太仓“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也为“太仓制造”注入了更多“德国品质”。通过发展先进科技,完善现代管理,增强创新能力,太仓形成了一大批优质的本土先进制造业企业,制造实力持续壮大、愈发雄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必然趋势。太仓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太仓制造 德国品质》,聚焦太仓制造中的德国“基因”,探寻产业腾飞的深层“密码”,解析攀高向新的品质“路径”,努力凝聚发力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太仓
31年对德合作的深厚积淀
造就了“太仓制造 德国品质”
产业名片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
“德企之乡”金太仓正加速跃升为
全面发展的高端制造业“优等生”
从太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因”来说,德企精密制造成为伴随太仓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显著优势。
31年来,500多家德企密集扎根,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其中包括60多家全球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德国前10大机床企业中有6家落户太仓,德国前20强家族企业有8家投资太仓。
一方面,大批德企在太仓搭建了同源德国品质的先进生产线,采用德国总部一致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标准,在长期发展中大幅提高了本土化研发制造能力,形成了备受总部肯定的“太仓模式”。越来越多的“太仓制造”搭乘“德国品牌”扬帆出海,与全球产业链深度接轨。
另一方面,太仓本土企业与德企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生态圈。800多家太仓本土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创新协同、人才共育、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学习先进科技、借鉴现代管理、增强创新能力、补足国际视野,促进太仓制造产业的升级与完善。
当然,“太仓制造 德国品质”不仅是地方品牌和国际标准的结合,也是在新型工业化趋势下,太仓通过融合德国制造的精密严谨和本土制造的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具有太仓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明确发力点。
在产业方面,太仓构建了“3+3”产业体系,形成了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叠加“沿江临沪近海”的区位优势和“两校多院”的科研力量,还催生出了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两个新质增长极。
在此背景下,太仓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本土先进制造业企业,其核心产品有着不输于德国制造的高品质,两者一起,共同壮大了太仓雄厚的先进制造业实力。不仅形成了“一条马路集聚一条产业链”的集群效应,传统制造业也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通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焕发新活力,“新三样”加速出海、无人机低空高飞、“做航空、到太仓”、“太仓药谷”加速成型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场景也接连涌现。
▲瑞高新材料成为全市首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汽车座椅上的皮革材料就是其主导产品——绿色水性无溶剂聚氨酯复合材料制作而成。
▲“仓环牌”铜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9%,实现了国产替代。
▲金江电子入选国家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包含国家首台套设备在内的新产线正在搭建调试中。
▲同维电子接连捧回国家级、省市级“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相关荣誉。
▲舍弗勒太仓新基地新一厂获评“苏州市(近)零碳工厂”
▲全市近200家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其中40余家德企参与了近百项标准制修订。
▲由在太德企舍弗勒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研制的国际标准ISO 7544《滚动轴承 清洁度测量及评定方法》是中国主导制定的滚动轴承领域首个方法标准,标志着滚动轴承领域中国自主创新的方法标准首次走向国际。
如果说制造业是太仓经济发展的“根”,那么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生态就是培“根”的沃土。
从首家德企在太投资建厂,到如今高标准且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和科创载体拔地而起;从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到向全国输出高技术人才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即将竣工;从企业间自主上下游合作,到政府出台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牵头开展企业供需对接会,再到开展中德总裁高级研修班实现国际先进管理经营理念和中国特色相互赋能......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太仓正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创新,并不断寻求提升太仓制造品质的有效路径。
“德国品质”这一响亮的标签,曾是全球工业质量的代名词,象征着精益求精的工艺和技术卓越的标准。如今,“德国品质”不仅是对太仓制造更多高品质产品的生动说明,也诠释了凭借中国市场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飞速发展的5G技术,将“太仓制造”品牌深度融入全球工业制造体系的独特优势。
融媒记者丨顾嘉乐/文
融媒编辑丨郑天赐/海报
校对丨欧阳孙晶
责任编审丨邢智丰 夏凤丹
图片为资料图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