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鉴定的重要性
文物鉴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性,它就如同文物领域的 “指南针”,为众多相关活动指引方向。
首先,在区分真伪方面,文物市场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的仿制品、赝品。通过专业的文物鉴定,能够准确辨别出一件物品究竟是承载着历史沉淀的真品,还是现代工艺炮制的假货。比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仿造出足以以假乱真的陶瓷、书画等文物,如果缺乏严谨的鉴定,这些赝品就可能流入市场,蒙骗收藏者,扰乱正常的文物交易秩序。而可靠的鉴定方法和专业人员的把关,就能让真品 “浮出水面”,让赝品无所遁形。
其次,判断年代也是文物鉴定的关键作用之一。不同年代的文物有着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器物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到材质的选用等诸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例如青铜器,商周时期的造型古朴、纹饰神秘庄重,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造型和纹饰则更加多样化、富有变化,工艺也越发精湛细腻。通过准确的年代断定,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历史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情况,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
再者,评定价值更是文物鉴定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所在。文物的价值并非仅仅局限于其物质层面的金钱价值,更包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等。一件看似普通的古代陶器,可能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当时民间艺人独特的审美和高超的技艺,从历史研究角度能为我们揭示某个特定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在科学方面也许能体现出当时的烧制工艺特点等。准确的价值评定,有助于合理地对文物进行分级管理、收藏、展览以及交易等活动,避免出现价值低估或者高估的情况。
对于文物收藏者来说,文物鉴定能够帮助他们避免被赝品蒙骗,确保自己的收藏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物,让他们的心血和资金投入都能换来货真价实的宝贝。在文物研究领域,只有基于经过鉴定的真品以及准确的年代、价值判断等,学者们才能挖掘出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推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不断深入发展。而从更宏观的文化传承角度看,精准的文物鉴定是守护中华文脉的基础,能助力我们将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其在新时代依然能够熠熠生辉,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常见鉴定方法
(一)眼学鉴定法
眼学鉴定法是文物鉴定中一种极为常用且重要的传统方法,主要依靠鉴定者的经验和眼力来综合判断文物的真伪、年代等关键信息。
首先,观察文物的皮壳包浆是重要一环。皮壳包浆实际上就是文物表面的氧化老化现象,各类文物鉴定都存在着一个从新到旧的演变过程。比如瓷器在烧制完成后,其瓷釉表面会产生强烈的釉光感,也就是常说的 “贼光”,一看便能够初步认为是新品。不过瓷器经过长时间的岁月沉淀,受空气中的氧化辐射,以及人为的擦洗、把玩和移动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釉光会逐渐变旧失亮,呈现出的这些表现特征就是包浆,有包浆往往意味着这件瓷器可能是老物件,所以行家鉴别古董时,经常会先看是否有包浆皮壳,以此初步确认其新旧。
其次,查看形制也不容忽视。不同年代的文物在形状、构造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考古学已经对各类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形制分类,因为文物的发展历程是有脉络可寻的,通过观察器物符合哪一个时代的特征,就能大致判断其所属年代。例如青铜器,商周时期造型古朴、纹饰神秘庄重,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造型和纹饰更加多样化、富有变化,工艺也越发精湛细腻。
再者,留意材质也能提供很多线索。同样的器物,不同年代使用的材质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各类文物所用材料各有时代特征,通过分辨材质的种类、质地等情况,可以辅助推断文物的年代范围等信息。
最后,分析工艺同样关键。古代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仿品往往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古代陶瓷烧制的火候控制、手工拉坯的痕迹特点等,都和现代工艺有着诸多不同,仔细分析工艺细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文物真假和年代。
(二)藏品对比法
藏品对比法在文物鉴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核心思路就是 “有比较才有鉴别”。
具体操作时,需要选取已知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标准器,然后将其与待鉴定文物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在形制方面,看两者的形状、结构是否相符,是否符合对应年代的造型特点;质地方面,对比材质的质感、成分等是否一致;花纹上,观察纹饰的风格、图案、绘制手法等有无差别;工艺角度,则去分析制作时留下的痕迹、工艺精细程度等是否相同。
在对比过程中,要仔细找出待鉴定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这些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深入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与联系。例如,若一件待鉴定的瓷器,其花纹风格与已知的宋代某窑口标准器极为相似,但在工艺细节上却有着明显的现代工艺痕迹,那就要谨慎判断其真伪了。经过这样系统地分析研究后,才能作出相对科学准确的判断,这种方法常用于多种类型文物的鉴别,像陶瓷、书画、青铜器等文物的鉴定中,都常常会用到藏品对比法来辅助判断。
(三)现代科学检测鉴定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检测鉴定法在文物鉴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文物鉴定提供了更为精准、客观的数据支持。
对于陶瓷来说,在胎、釉成分、烧成温度等方面可采用多种先进的测定、分析方法。比如同步辐射 X 荧光、PIXE 和 X 荧光、热释光、XRF 定量分析等方法,不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是需要有完善的标本数据库以及一整套先进设备支持的。例如碳 14 检测,它可用于测定有机物文物的年代,像丝织品、人骨、木头等曾经是生命体,或者是生物合成的文物,就能通过其原理,也就是根据碳 14 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测量碳 14 的含量来算出对应的年代。热释光测年也是常用手段之一,主要用来对陶器、瓷器以及青铜器(利用其陶范或砂范)进行测年,其原理是物质具有受热发光的性质,是电子在晶格间移动时释放储存能量的结果,在一定的时距内,放射性元素每年提供给晶体的核辐射总剂量是一个定量,释放的光子数,即热释光强度与贮能电子累积的时间成正比,通过测定晶体的热释光强度和每年接受的辐射总剂量,就能计算样品的年龄。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如超景深显微镜观察、锈蚀产物分析、X 光照相等方法,也可以和传统鉴定结合起来,帮助专家对文物的年代或真伪进行更准确的判断,让文物鉴定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三、不同类别文物的鉴定技巧
(一)玉石类
玉石类文物鉴定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要点。对于传世玉来说,首先要观察其包浆情况,包浆是长时间被人把玩、摩挲以及岁月沉淀所形成的一种表面特征,真品的包浆往往自然且均匀,有着一种温润的质感,能反映出其经历的漫长时光。同时还要留意它的出处,比如一些知名的玉石产地所出的玉石往往有着特定的品质和特征,像新疆和田玉以质地温润细腻、油性足等闻名。再者,工艺方面也不容忽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玉雕工艺风格,古代的雕刻多是纯手工,线条流畅但可能会带有一些手工的细微痕迹,而现代仿品的工艺则可能较为规整、机械,缺乏那种古朴韵味。
出土玉的鉴定重点可以放在沁色上,常见的有血沁、铜沁等。血沁往往呈现出一种暗红色,仿佛是血液渗入玉中形成,但其实是地下环境中的铁元素等长期作用的结果;铜沁则会带有铜锈般的色泽。真的出土玉往往还会散发着淡淡的土腥味,这是因为其长时间埋于地下沾染了泥土的气息,而那些用化学药水浸泡做旧形成的 “出土玉”,通常会有刺鼻的气味,很容易分辨出来。此外,从玉的种类也能印证其真伪,比如岫玉质地相对较软、通透度有其特点,翡翠则硬度较高、有着独特的翠性等,通过对玉种特性的把握,能辅助判断玉石文物的真假。
(二)书画类
书画类文物鉴定需要多维度考量。首先要熟悉作者各时期的风格特点,像宋代的宋徽宗赵佶,其花鸟画风格细腻、色彩艳丽且用笔精准,有着独特的 “瘦金体” 题款风格;元代倪瓒的山水画则多呈现出一种简洁空灵、意境悠远的韵味,树木山石的用笔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功力也是重要判断因素之一,真迹往往笔法娴熟、收放自如,线条的粗细变化、轻重缓急都恰到好处,而仿品可能会出现用笔生硬、功力不足的情况。
印鉴同样关键,不同时代的印泥材质、印章雕刻风格都有差别,古代的印鉴盖印后色泽自然,历经岁月可能会有一定的斑驳感,印文的篆法等也符合相应时期的规范;现代仿品的印鉴往往颜色过于鲜艳均匀,或是印文的细节处与真品不符。还要观察纸是否有作旧痕迹,真的古画纸张会自然老化,有微微泛黄、质地变脆等表现,而作旧的纸张可能会有药水浸泡等不自然的痕迹。墨方面,真的古书画若是用了陈年好墨,会散发一种淡淡的幽香,并且墨色的层次感丰富,笔触流畅性好,不会出现断墨、滞涩等不合理的情况,要谨防 “旧纸旧墨作新画” 这种以假乱真的情况出现。
(三)陶瓷类
陶瓷类文物鉴定需要细致入微。不同时代、地区、窑口的陶瓷制品在诸多方面各有风格。比如原料上,宋代汝窑瓷器采用的是当地特有的瓷土,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钧窑瓷器的胎质则相对粗一些,颜色多为灰色或深灰色等。火候方面,古代烧窑依靠人工控制,火候很难做到像现代这般精准均匀,所以真品陶瓷的胎体、釉面等会呈现出一些自然的变化,像有的地方可能会因为火候差异有轻微的变形、色泽不均等情况。
造型更是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唐代的邢窑白瓷造型规整、器型大气,以碗、盘等实用器居多;明代的永乐甜白釉瓷器则造型优美,多有一些带有异域风格的器型出现,像抱月瓶等。纹饰上,宋代磁州窑的瓷器纹饰以黑白对比强烈的绘画风格为主,题材丰富多样,有人物、花鸟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纹饰色彩绚丽、笔触细腻,多绘制吉祥寓意的图案。从手法来看,像刀法是否自然也是判断要点之一,真品陶瓷上的刻花、雕花等工艺留下的刀痕流畅自然,有起承转合的韵味,而仿品往往刀法生硬、痕迹规整刻板。此外,还可以看釉面有无浮光,真品的釉面经过岁月打磨多是柔和内敛的光泽,伪品常是贼光明显;看土锈能否擦掉,真的出土陶瓷的土锈是长时间附着且深入胎体表面的,很难轻易擦掉,而假的土锈可能一擦就掉;敲击声音也能辅助辨别,真品敲击声音清脆悦耳但不失沉稳,而仿品的声音可能会过于清脆或发闷等。
(四)青铜类
青铜类文物鉴定有其关键所在。重点要看青铜器的花纹和款识,不同朝代有着明显差异,夏代的花纹简单质朴,多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或是线条组合;商代的花纹则华丽繁缛,像饕餮纹、夔龙纹等纹饰常常布满器身,尽显神秘威严;西周时期趋向素朴,纹饰逐渐简化,更注重整体的端庄凝重感;春秋战国时期的花纹又变得清新活泼,出现了很多生动的动物造型纹饰以及富有韵律感的几何纹等。款识方面,商代的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周朝前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战国金文字体大且不考究;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等,通过对款识字体的分析能初步判断青铜器的年代。
还可以用手掂量轻重来辅助判断,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等。敲击听声也能提供线索,真器敲击的声音往往较低沉短促,伪器敲击声亮而有转音。另外,青铜器的锈色也是观察要点,真锈有绿、蓝、红、黑等多种颜色,有金属光泽,在贴骨处是黑锈,其上层是红锈,再之上是蓝或绿锈,凡锈色单一,质地疏松,一抠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的,一般都是 “速成” 赝品。
四、文物鉴定的基本步骤
(一)定名称
当我们拿到一件待鉴定的文物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它取一个准确恰当的名称。按照 1986 年文化部颁发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历史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定名要求科学、确切、简明,时代一般不入名称,其命名公式可概括为 “特征要素 + 通名 = 文物名”,也可细化为 “作者产地 + 工艺技法 + 纹饰题材 + 材料质地 + 器形通名 = 文物名”。通名是指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类事物的称谓,像碗、瓶等就是常见的通名。最简单的器名可以只由质地和通名两个要素组成,比如石斧、木椅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文物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特征要素,选用三至四项要素来命名,力求通过文字传达出文物的外在形式和最本质的内涵特征,达到 “见其名如见其物” 的效果,同时也要避免名称过长。例如对于一件有铭文的青铜器,若铭文字数较多,可择其前面数字作为名称要素;无铭文的则可以其制作特点、出土地点,或以纹饰为主,结合器形等来进行命名。又如瓷器,可按照 “时代 + 窑别 + 釉色、制作 + 器形、类别彩 + 纹饰” 这样的方式来命名,如果是仿制者,还需注明仿制情况。总之,准确的名称确定,能为后续的鉴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断时代
在定好名称之后,就要对文物所处的时代进行判断了,这个环节同时也肩负着辨伪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依据文物自身呈现出来的造型、工艺、铭文等诸多特征信息,参照不同年代的文物标准器来确定其年代。因为不同年代的器物有着各自鲜明的特征差异,比如青铜器,夏代的花纹简单质朴,多是简单几何图案或线条组合;商代早期种类开始增多,纹饰逐渐丰富,但还未出现铭文和地纹,到了后期制作则达到成熟阶段,其花纹华丽繁缛,像饕餮纹、夔龙纹等纹饰常常布满器身,尽显神秘威严;西周铜器从神秘的位置向社会生活迈进了一大步,纹饰趋向素朴、逐渐简化,更注重整体的端庄凝重感;春秋战国时期的花纹又变得清新活泼,出现很多生动的动物造型纹饰以及富有韵律感的几何纹等。
再看瓷器,宋代汝窑瓷器采用当地特有的瓷土,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钧窑瓷器的胎质则相对粗一些,颜色多为灰色或深灰色等。从年代上分辨,还要确定文物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是清仿明的、民国仿清的,还是现代仿古的等等,要从各个细节去深入考察,给文物断定一个准确的出生年代,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定价值环节做好铺垫。
(三)定价值
文物的价值考量主要涵盖两大体系,一是文博部门所定的级别,二是文物市场所反映出来的经济价值。文博部门在评定时通常侧重于文物的级别,而不太涉及具体的价格。像有些在市场上价格颇高的犀角、象牙、金银器等,其文物级别可能并不高;而像袁州铜镜、朱德扁担等一级文物,市场价却不会很高。
文化部 2001 年第 19 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细分为一、二、三级。其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二级;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三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则为一般文物,并且地市一级鉴定委员只能定三级文物,省级定二级,国家级定一级,且需要三人以上签字确认。
而在考虑文物的市场价值方面,则要参照市场走势来进行。一是可以参考历史上拍卖同类器物的价格情况,像中央台《鉴宝》节目中专家定价就是以此为依据;二是到各大古玩市场去了解行情。在定价时也有一些诀窍,比如同样是一种器物,年代早且带有铭文、花纹等 “有功” 特征的,往往比普通的价格要高;出身名门,如官窑烧制、出自名人名家之手的器物,通常会比普通百姓所用的器物价格更高;而品相有残损的文物,其价值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四)存档案
当文物鉴定工作全部完成后,一定要妥善整理并留下相应的文字档案,方便后续的查阅与管理。具体来说,需要留下以下几种档案:
一是文物鉴定清册,其内容要涵盖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完残情况、鉴定意见、备注等方面,最后由所有参与鉴定的专家签字确认。例如一件青铜器,要记录好它的准确名称,判定出的所属时代,是青铜质地,测量出的尺寸大小、重量数据,有无残缺破损情况,专家给出的鉴定是真品还是仿品等意见,以及其他需要备注说明的内容。
二是建立藏品总账,内容项目包含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年代、数量、尺寸、重量、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等,全面记录文物从进入收藏管理体系后的各项关键信息。
三是填写藏品档案,除了总账所包含的那些内容外,还要增加 “形状内容描述” 以及附上照片绘图,更直观地呈现文物的具体形态和外观特点。
四是制作文物卡片,基本上就是把藏品档案内容整理成卡片形式,便于快速查找和研究使用,让文物的各项鉴定信息一目了然,便于后续在文物研究、展览展示等活动中随时调取查看。
五、鉴定中的注意事项
在文物鉴定过程中,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下这些要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鉴定活动,避免走入误区或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文物鉴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文物涵盖的种类繁多,像玉石、书画、陶瓷、青铜等各类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风格特点等知识体系,比如青铜器在不同朝代,花纹、款识、轻重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才能在鉴定时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鉴定知识也在持续更新,大家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
实践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仅仅掌握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要多去参观博物馆,仔细观察馆内展出的经过专业鉴定的文物真品,留意它们在造型、质地、纹饰等各方面的细节表现;也可以参与一些正规的文物鉴定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眼力和判断力,通过对大量实物的观察、分析,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提升鉴定水平。
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也是快速进步的好办法。在古玩收藏领域,那些有着多年研究、实践经验的前辈文物鉴定家,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往往有着一套完整且实用的鉴别经验,他们的一个小提示、一个小技巧,或许就能帮助我们在鉴定时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平时要多和这些前辈交流,抱着虚心求学的态度,向他们请教自己遇到的疑问和难题。
同时,大家还要警惕市场上的伪专家。当下,文物鉴定市场鱼龙混杂,有些所谓的 “专家” 并没有真才实学,缺乏专业资格和认证,也没有可验证的业绩记录,仅凭一些花言巧语就妄图蒙骗收藏者。还有部分伪专家会为了谋取私利,随意给出不负责任的鉴定结论,误导大家。在选择专家帮忙鉴定时,一定要了解其背景和资历,查看是否具备相关的教育背景、专业认证以及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等,例如是否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等,避免被伪专家坑骗,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
另外,要选择有国家资历的鉴定人或正规的鉴定机构来帮忙鉴定。正规的鉴定机构通常有完善的鉴定流程、明确的收费标准,其鉴定人员也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而且会承担鉴定失误的经济责任等。在委托鉴定前,可以查看鉴定机构的经营范围里是否有 “艺术品鉴定” 字样,要求查看其鉴定合同中是否标注承担鉴定失误的经济责任等内容。
最后,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我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买卖、交易等有着严格的规定,像国有文物(国家允许的除外)、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等是禁止民间流通的。如果未经专业的文物鉴定,不清楚手中文物的具体情况就贸然进行交易等行为,很可能会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给自己带来法律上的麻烦。例如馆藏文物无论真假,随意拿出去鉴宝活动都是违法的行为。所以在进行任何与文物相关的活动时,都要先了解清楚对应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
总之,文物鉴定需要大家全方位地用心对待,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