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精神丨胡杨精神的内涵

文摘   2024-11-30 18:44   新疆  




胡杨,坚毅的沙漠之树,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在广袤的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国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胡杨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气候,顽强地将根系扎入沙海。她是南疆荒漠环境的改造者,不断分蘖植株,形成了“一棵胡杨一大片”的生态屏障;她是与银杏同时代的“活化石”,人们称她为“沙漠英雄树”,当地群众把她叫作“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

人们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其风姿,更因为胡杨生命力中所蕴含的顽强斗志、无畏精神和浩然正气,任凭沙暴肆虐、干旱和盐碱侵蚀,顽强地生存和成长。胡杨已然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以塔里木大学为代表的兵团教育工作者秉持兵团光荣传统,扎根南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小胡杨”,为新疆特别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用生动的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他们所展现

出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品质,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胡杨精神”。胡杨精神是塔里木大学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是兵团精神在塔里木大学的集中体现,是文化润疆的宝贵资源,更是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精神指引。


胡杨精神的内涵


“天山作笔雪泡茶,兵团的精神传天下,昆仑立碑写校史,戍边育人乐在天涯,薪火传递永驻芳华……”(塔里木大学校歌《光荣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有用之才,在一个甲子的实践中孕育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01


艰苦奋斗是胡杨精神的永恒本色


身处沙漠,环境艰苦,夏季酷暑,冬日严寒,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每年3月到5月,更是沙尘遮天蔽日。这是对塔里木大学所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塔里木大学在沙漠中平地而起。学校建设之初,师生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盖上。没有宿舍、没有教室,师生动手打土坯自己盖,没有教具师生自己动手做,没有教材师生自己抄写。学生入学时每人带一把坎土曼,到校后自己动手制作一根扁担一副筐子,就凭着这“三件宝”开始了第一课,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学习生活环境。1959年,由于学校基建资金紧张,师生不得不自己伐木解板、自己砌窑烧砖、自己修建校舍。其中,水利系学生周化林为了尽早解决学校的校舍问题,创造了日打土坯1174块的最高纪录,超过定额60%,辛苦的劳动也未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他每门功课都是优秀。

塔里木大学创办初期,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当时学校党委提出“自给食物需求(主要为粮、油、肉、菜等)与自给部分经费”的号召。广大师生增产节约,科学种田,设法提高粮食单产,最终实现了食物自给。建校初期,图书馆藏资料甚少,塔里木大学师生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捐献各类书籍3000多册。1959年7月,自治区农业厅又向学校赠送了部分书籍,到1961年时一座馆藏6000多册的小型图书馆已初现规模。至1965年8月,塔里木大学已建成校舍面积达20058平方米,其中师生自建校舍8311平方米,还建立了果园、桑田、种羊场、蚕桑试验站、科学试验田、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附属小学、托儿所、商店等。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艰苦的环境,使塔里木大学师生练就了胡杨般坚忍不拔的性格,始终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造就了塔里木大学师生吃苦耐劳、乐观执着的性格。新疆著名的果树育种专家闫春雨教授,1961年从沈阳农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从老家辽宁来到塔里木大学任教,由他牵头的科研团队顶着风沙、冒着酷暑深入田间果园搞试验,选育成功具有早熟、丰产、耐贮存特点的优质梨新品种——“新梨7号”,并在南疆进行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南疆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

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时代怎样变迁,一代代塔里木大学师生始终坚守在这里,默默奉献,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胡杨精神的品质和内涵,展示着这所大学特有的文化。凭着这种精神,塔里木大学从当初只有19名教师5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拥有950余名教师20000余名学子的国家高等学府。




02


自强不息是胡杨精神的意志品质



自强不息是塔里木大学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是鞭策塔里木大学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力量。塔里木大学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相对于内地高校和疆内其他高校存在区位优势差、学术研究信息闭塞等劣势,但塔里木大学立足南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特色兴校”,坚持“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紧紧围绕塔里木盆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做文章,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了“南疆特色生物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塔里木畜牧科技研究”“西域文化研究”“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等具有地域特色、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塔里木大学大力培育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生物学学科、以南疆优质林果为特色的园艺学学科、以沙漠盐碱干旱区作物高产为特色的作物学学科等优势学科,2018年5月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建设零的突破。动物科技学院水产教研室的教师多年来坚持进行塔里木河流域土著鱼类的保护和繁殖研究,成功培育出近万尾叶尔羌高原泥鳅,对塔里木河流域鱼种保护和鱼类资源利用产生了良好效益,促使南疆渔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郑德明教授牵头的课题组长期从事棉花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他参与合作的“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目前,塔里木大学已有11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建立了2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基地(国家级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塔里木大学合作基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疆特色果树高效优质栽培与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院、西域文化研究院),3个农业部试验站(农业部西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阿拉尔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试验站)等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

为发挥科学研究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塔里木大学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梯队、学术团队建设,推出“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骨干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昆仑学者计划”和“139人才工程计划”,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领军人物,使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有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屯垦戍边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塔里木大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在教育部指导下,2010年以来,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华大学建立了团队式对口支援机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中国农科院“十一所一院”建立了全方位实质性合作关系。与20余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03


扎根边疆是胡杨精神的家国情怀



扎根边疆是党和国家对兵团干部职工的一贯要求。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大生产运动时,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教育驻疆官兵“建设新的新疆即是建设新中国”。1981年,邓小平同志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200多万职工群众安心于边疆,安心于屯垦戍边事业,并使兵团逐渐发挥出了人才“蓄水池”作用。1990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时对兵团提出了“希望大家继续扎根新疆,安心工作,把祖国边疆建设得更好”的殷切希望。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要求兵团同志“不辞长做新疆人”。

塔里木大学人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有用之才。

新疆和平解放后,一批批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来到塔里木大学,他们坚守自己的誓言,扎根塔里木大学,将新疆作自己第二故乡,为塔里木大学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改革开放后,一批批学子来到塔里木大学,在这片热土上奉献青春和智慧。他们当中有的是学成回国人员,有的是内地名校毕业生,有的是塔里木大学自己培养的学生,有的是第二代、第三代的“兵团人”,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怀揣着维稳戍边、建设新疆的情怀,坚守在这所沙漠学府,创造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

塔里木大学师生就像一粒粒胡杨种子,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南疆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胡杨的种子非常小,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落在干燥的地面,它就耐心等待雨水的浇灌;如果落在潮湿的地方,当年就能生根发芽。”李志军教授常常以这句话自勉,也经常用这句话教导学生。

培养政治坚定,能够在新疆尤其是南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是塔里木大学教书育人的重要目的。在学生培养中,塔里木大学坚定不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夫,努力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校至今,塔里木大学为社会培养了7万多名大学生,他们绝大多数留在了南疆工作。教育部领导曾说:“南疆县乡一级的干部很多是塔里木大学培养出来的,有了这些干部的奉献,新疆才有了这么好的形势。




04


甘于奉献是胡杨精神的崇高境界



甘于奉献是兵团人、塔里木大学人的优良品质和崇高境界。在人民解放军进疆时,毛泽东同志就作出重要指示:“你们到新疆的任务,是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根据这一指示,兵团人视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此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在兵团教育事业发展中,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军垦战士、知识青年、支边青年……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自觉地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开发边疆、奉献边疆。

祁成年教授是一位精通维吾尔语的动物学专家,他被广大农牧民称为“羊圈教授”,他经常和同事带领学生夏顶酷暑冬冒严寒,下连队、进村庄、到牧区,把羊圈、牛棚、猪圈、鸡舍当教学场地,把牛、羊、鸡当教学道具,指导传授养殖技术。

高庆华教授为了提高种牛种羊的利用率,研究发明了一种能够长时间保存牛羊精液的高效稀释液并申请了专利,能使种牛种羊的利用率提高近10倍。他在南疆无偿推广了这项技术,使南疆农牧民利用这项技术生产良种牛羊近20万头(只)。

李青老师从2015年开始带着学生开展南疆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工作调研。她带领团队深入地方乡镇和兵团团场连队,采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入户访谈等形式,全面调查研究南疆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瓶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详细分析了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知与满意度,找寻影响不同类型贫困户满意度的主客观及内外部因素,系统归纳总结出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塔里木大学的一批批学者,扎根南疆,不甘人后,艰苦拼搏,把田野当课堂,在大地写文章,为南疆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塔里木大学持续开展“百名专家、千名学生”下基层活动,组建25支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在南疆37个团场、12个县开展服务,围绕林果提质增效、作物高产示范、畜禽高效养殖等作出卓越贡献,助力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有多人次获得科技部、兵团科技局授予的“科技服务扶贫先进个人”“科普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1年学校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The End——

来源:胡杨精神


 编 辑/王云鹏   责 编/袁雅灵   监 制/陈鑫坤


关注我们



一八七团丰庆之音
一八七团丰庆镇政府宣传文化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